中医学习点滴
2018年07月12日 787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上大学的志愿是父母参谋填的,第一志愿是陕西中医学院,于是我于1990年进入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学习。初学中医也觉枯燥乏味,理论则尤难领会深刻,难以把握,《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字词难懂,其意难通。 陕西省中医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常江
1995年大学毕业后,我到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工作,初为医时只会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学着开方,慢慢地有了一些体会,也见了不少奇难怪病,就是在面对这些十分具体的疾病以后再学习,才使我真正体会到中医的疗效和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
中医这门学问的实践性太强,道理太深奥,做一名好的中医师确实不易,而得一好老师,将会受益终身,在学习中医过程中,老师的指点和教导很重要。我有幸毕业后跟随李宝华等院内及多名民间老中医学习工作,聆听敦诲,已十余年,使我对于中医的认识、理解及临床上运用中医的能力上都有明显的进步,可谓收益良多,尤其是对中风病.头痛、眩晕、肌萎缩性疾病.脊髓疾病、神经症(抑郁、失眠、焦虑)、亚健康方面体会尤深。老师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求医者不论贫富、老幼皆悉心诊治。他们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亦深深鼓舞着我。“用一辈子时间向诸老学习,也许都不够”,我常这样感慨。
中医学习是辛苦的,除了中药、方剂、中诊及西医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外,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及《内经》的重要篇章也应该背诵,临床技能也需要广泛学习,认真掌握。一代名中医的成长,是一个漫长历练的过程。要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要坚持终身学习,终身实践,终身思考与总结,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名中医;学习中医需要勤奋,古人通常是从小就开始背诵中医入门书及经典,或有了大量国学知识后再学中医,或由于疾病而发奋学医,或做学徒,耳濡目染,他们的成功无不伴随着艰苦努力。研习经典并不断联系实践,上升理论,回归临床,才能把各种学说、理论知识“串”起来,变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平时工作之余自学中医基础理论和经典,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他人包括民间名老中医的一些独到经验,来充实完善自己的中医知识。虽然在大学期间就读了一些经典,但认真研读还是在从事临床和跟师以后。初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诸家等著作时,感觉比较抽象,认识不深入,理解也不全面。跟师期间,再次深读,感觉经典确实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代临床指导意义,曾治一中年女病人,“小便时头痛”以平肝通络、益气通络、理气通络、疏风通络等法无效,后以补肾升清而愈;又一六十岁男病人,“颜面及四肢肿胀,在西京医院等理化检查内分泌及全身无病变,西医就让其中医治疗;初诊时四诊未见明显异常,考虑年老肾阳衰微,水气内停,予真武汤三剂;二诊,主症同前,唯脉搏60次/分,其人又不喜锻炼,考虑心阳(气)不足,予炙甘草汤以补心气、温心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七副痊愈,心率达70次/分而出院。” 又一中年女病人患“发作性睡病”,也以温阳开窍而愈,制附片用至60克;因此,学习兴趣随之愈加提高。
中医是个开放系统,有完全开放的思想,不限制后学者的思路,即便是思维方法、辨证范式等也带有列举、示法之意,运用时不必墨守成规,要师古不泥古,首先要继承其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因而继承的决不仅仅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术的问题,要能担当起弘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中医经典需要熟读、背诵,但不能死读,要学会思考应用,要多领会,这样的中医也才有不竭的生命力。正如王冰在《内经·素问》序所说“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因此,必须“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方可运用自如。读经典一定要联系实际,结合临床、科研才会有不断的新发现、新兴趣,而许多临床和科研的问题也可能在读经典中得到解决。在临床治疗失眠、眩晕、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实践中,我都体会到了《内经》的临床指导意义。如治顽固性失眠,《内经》有关睡眠的论述有30多处,认为睡眠是由营卫昼夜运行规律决定,营卫运行失常,气道不通是夜不能眠的病理基础。夜晚属阴,卫行于阴(阳入于阴),故睡眠;卫气不得入阴,则失眠。此外,睡眠需要胃气调和,即“胃不和则卧不安”。《内经》以半夏汤治疗失眠,认为失眠病因不外虚实两端,实包括影响营卫运行或导致阴阳失调的各种病邪,如痰、湿热、食、瘀等;虚则主要是气血虚、阴虚或阳虚。因此,从《内经》的思想出发,治疗失眠重点不在选用强效催眠药物,而是在认真辨证立法、对证用药,或补、或泻、或调,或疏通经遂、驱邪安神,这样才能收到持久的效果。
学无止境,在中医临证中,常感觉学得越多,问题越多,而将一个个问题解决,再学就会越有兴趣,即只有读出趣味,方知医道博大精深。因本人学识浅薄,从道时间尚短,还有很多好的经验未完全掌握,难免拾一漏百,深感惭愧。
个人学习方法的点滴体会:
1.学好基础理论:纵观历代名医的成名过程,都是在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之后,再通过拜师学习而成名的。因此,重温教科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各科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
2.学好经典著作:古代的经典著作是医学发展的源头和基石,是中医学宝库的核心内容。因此,学中医,精读经典尤为重要。《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是古代医家的智慧结晶,也是从医者必读的典籍。只有反复阅读,才可能理解透彻,掌握其要义,才可能从“心悟”到临床有所得。对后世历代名著也要进行泛览,择优而从之。
3.学好哲学:中医源于包含《周易》在内的古代哲学思想,中医药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内涵。如“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理论,中医认识疾病的“司外揣内”、“比类取象”、“心悟”法,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合参”法,中医治疗疾病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因此,正如一代名医朱良春讲,“继承中医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造就一代名医的钥匙。
4.学习中医医案:医学是经验科学,两千多年来,中医除了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独立理论外,也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如医案就是专家经验的集中体现,这些经验不但对后人有启发,而且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进步。名医医案,是前辈毕生从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如《名医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思路独特,疗效卓越,各有特色。只有精读,才可能揣摩到名家的临床技巧。
5.向病人学习:病人是医师实践的对象。病人对疾病的感受、对症状的演变、对治疗效果的感觉、对毒副作用的体会等,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要关心、尊重病人,从而在实践中得出新体会,解决新问题。带着临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去读书,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成长更快。
6.学习边缘学科知识:包括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如中医史学、中医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环境医学、中西医比较学、医学方法学、医学哲学、医学文化学、医学生态学、计算机、医学统计学等。以上知识可以拓宽医者的视野,激活医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互吸所长,互补所短。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技能或渗透、或融合,是创新思路的源泉。
7.更新知识:除了不断积累知识外,还应不断地更新知识。一是看最新出版的专著;二是读原始论文期刊、核心期刊;三是要参加学术会议。
8.学习如何利用医学参考资料:医学参考资源有词典、术语、百科全书、年鉴、国内外医学文献、会议文献等。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从浩瀚的文献中获取有用的东西,解决各种难题。
9.学习医学文献的写作和作学术报告的技巧:学习医学文献的写作利于写出优秀的科技论文,学习作学术报告的技巧利于进行学术讲座和科普宣传,利于带教和讲课。因为,学术交流是我们吸收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纽带,只有掌握了学术交流,才能进入医学知识的大循环。
中医成才的必备条件:
1.兴趣加恒心: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学好中医,仅仅知道中医有用有益不行,一定要爱好中医,培养对中医的兴趣。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缺乏钻研精神,学习则很难深入,总是在门外徘徊,难以登堂入室,更难觅中医理论的特点以及中医学的优势何在。要“有志趣,有目标;肯学习,能坚持”,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勤奋加悟性:“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中医学“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惟“勤”能升岱岳,惟“苦”可诣扶桑,勤为径,苦作舟,要多临床,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当独立接诊时,就感觉实际病症与书本难以对号,辩证用药,亦无定准,正如前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中医学要善加体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博采众长为悟学之道,“学而不思则罔”,要体会其精神,掌握其大法,不能局限于一方一法、泥古不化而墨守成规,“医者易也”,“易”乃“变”也,医者要“知常达变”,中医诊治疾病,并非一病一方,一证一药,证变法亦变,方亦随之变,中医理论只有在不断的临床实践和参悟中才能被深刻理解、灵活运用。
3.良师加经典:中医的一些诊疗经验,不通过言传身教是很难求得真谛的。因为传统的学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不同,有些东西无法模式化,需要心领神会。名师心传口授、临证指导是学好中医的最好方法,在名师指导的情况下,能更容易把握中医学习的方向,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一个名医的成长是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两个必要环节是熟读经典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而跟师学习是成为名医的重要环节,正像名老中医朱良春所说:“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本在于临床,临床水平之高低在于疗效。”老中医是临床的高手,他们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我们只有拜老中医为师,虚心求教,才能把他们的经验学到手,才能提高疗效,从而把中医学术传承下来。中医要成才得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多看中医书,如四部经典,“医尊仲景伤寒论,药法神农本草经”,中医著作上从<内><难><伤寒>顺流而下,旁及诸家,中医经典要背牢,因为经典是一切的核心,但是它比较难懂,初期先是背下来,在临床时多思考,多运用经典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融会贯通!
4.讲医德,戒功利:“医乃仁术”,医者应该既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又有崇高的医德,要平等对待贫富病人,对于当今社会功利浮躁的倾向,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专业思想,中医成才周期长,一定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甚至非议,才能等到大器晚成时,真正成为造福苍生的大医。
中医古老先进而神奇,她诱人的魅力来自不可思议的临床疗效。从懵懂无知到衷心痴迷,我虽远未登堂入室,更不敢说已经悟出了中医的真谛,但我坚信,在师傅领进门后,通过自己踏踏实实地学、思、悟,一次次地“渐悟”,必然有一日“顿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