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2018年11月28日 959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又称舒张性心力衰竭,主要是指在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前提下,心室的顺应性以及松弛性出现了减低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心室的充盈压升高、充盈量减少,最终导致肺循环以及体循环淤血综合征的出现。2010年《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采用HFN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HFREF(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取代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一般来说,HF-PEF指传统概念上的舒张性心力衰竭。2016年ESC心力衰竭指南,依据LVEF不同,将心力衰竭分为3类: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 ,LVEF<4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 衰竭(HFmrEF,LVEF40%-49%)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LVEF≥50%)。
目前西医在临床上还没有针对HFPEF的疗效确切的特效药物。治疗措施也同其他的心力衰竭疾病,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症治疗,缓解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的症状和体征。②针对病因和诱因的治疗,及积极治疗导致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或原发病,如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心肌缺血、糖尿病等,以及心动过速等。③针对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研究表明,中国人群心衰发病率为每千人0.7-0.9,每年新发心衰患者50万例[6],同时慢性心衰病死率虽已降低约80%,但目前5年病死率仍高达60%-80%,与常见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大肠癌等相仿。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占总心力衰竭患者的50%,而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多发于老年群体,平均年龄为80岁左右,90%患者年龄>60岁,并以女性多见,易伴随多种合并症,如高血压、肥胖、代谢综合征、肾功能不全和心房颤动等。目前中医药在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医学中并没有关于心衰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心悸”、“水肿”、“喘证”、“痰饮”、“胸痹”等范畴。目前对心衰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病位涉及心、肾、肺、脾诸脏,病理因素多为痰饮、水停、瘀血等。在此基础上,各临床医家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又有各自不同的认识。综合各医家的观点,心衰发生的主要病机是心虚,累及肺、肾等脏,导致血瘀、痰浊、水停等相互作用。
目前对于舒张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的研究比较少,也没有统一的分型标准。常见证型主要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脾肾阳虚、痰浊壅阻等。邓乐巧等对86例心脏舒张功能不全患者的四诊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后结合临床,认为心脏舒张功能不全患者应分为四大证型:①心脾两虚、气血亏虚型; ②心肾阳虚、痰瘀水互结型; ③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④脾胃气虚、痰浊中阻型。杨海燕等通过对837例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和研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认为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的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五个证型: 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②心肾阳虚、水瘀互结; ③脾胃气虚、痰瘀互结; ④心肾不交、气阴两虚; ⑤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李晓将本病分为两个证型: ①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② 阳气虚衰、痰瘀阻滞型。黄孟龙通过对141例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证素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舒张性心衰病位在心,与肾、阳虚、气虚、痰、热、血瘀证素有紧密相关性,将本病分为五个证型:①心气不足证;②心肾阳虚证;③痰阻心脉证;④心火充盛证;⑤心脉瘀阻证。目前中医主要以益气活血、养阴温阳、化痰利水之法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又因气虚血瘀始终贯穿舒张性心力衰竭全程,故益气活血是其基本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