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治验1例

2018年08月16日 765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患者白某,女,17岁,2010年7月8日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反复发作6年余,加重2个月”来我院请吾师刘玉宁教授诊治。现病史: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当地医院给予静脉点滴青霉素后,肉眼血尿消失。不久因劳累后再次出现肉眼血尿,当地查尿常规结果显示:潜血(+++),蛋白(+++),镜下红细胞:满视野。遂来京诊治。经北京某医院肾穿刺活检诊断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此后曾间断服用激素,环磷酰胺,口服中药等药物(具体药物及服用方法不详),诸症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此次症状加重,2个月前于当地医院查24h蛋白定量为6.4g,肾功正常。患者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入我院门诊治疗。刻下症见:气短乏力,口中黏腻,咽喉粘痛,纳差,大便粘滞,尿中有大量泡沫,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月经周期正常,色暗,血块较多,有痛经。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无力。查体:血压130/85mmHg,双眼睑浮肿,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余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潜血(++);血常规正常;24h蛋白定量为11.73g;血生化检查:总蛋白:55g/L,白蛋白28 g/L,肌酐113umol/L,尿素氮3.17mmol/L,尿酸301umol/L,总胆固醇7.47mmol/L;自身抗体普检查全部阴性,乙肝五项全部阴性,丙肝抗体检查阴性;双肾B超:双肾形态大小尚可,左肾长径13cm, 宽5.1cm,实质厚1.2 cm,右肾长径13.2 cm,宽4.9 cm,实质厚1.0 cm,皮质回声稍增强,肾盂、肾盏未见扩张;肾脏病理学检查:光镜检查:肾穿刺组织可见9个肾小球,5个细胞性新月体形成,系膜细胞和基质中-重度弥漫增生,伴弥漫插入及双轨形成,肾小管上皮颗粒变性,肾间质小灶状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动脉壁增厚。免疫荧光:IgA(-),IgG(+),IgM(-),C1q(-),C3q(-),FRA(++),3个肾小球,GBM为主颗粒及印迹状沉积。病理诊断: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诊断: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为肾气亏虚,湿热扰肾,肾络瘀痹兼有肝郁气滞。治法:益气活血,清热除湿,化瘀通络,佐以疏肝解郁。方药:生黄芪50g、醋柴胡15g、郁金15g、黄芩15g、生栀子15g、地龙15g、僵蚕15g、酒乌梢蛇15g、络石藤15g、川芎18g、元胡15g、桃仁15g、红花15g、金莲花30g、射干15g、生薏仁30g、鱼腥草30g、法半夏9g、川牛膝15g。21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刘玉宁

二诊(2010年8月3日)患者仍觉气短乏力,但较前明显好转,咽痛消失,口中黏腻及下肢水肿均减轻,尿中泡沫减少,大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无力。查尿常规:蛋白(++),潜血(+);24h蛋白定量3.6g。上方去元胡,加泽兰30g,茵陈30g活血、清热、利湿;并将生黄芪加至60g以加大补气利水之力量。

三诊(2011年1月15日)患者复查24h蛋白定量0.48g,肾功正常,血生化正常。病情明显改善。此后,与上方加减治疗,2012年7月12日复诊,患者未诉明显不适,查24h蛋白定量为0.1g,肾功能及血生化均正常。

                           讨  

    膜增生性肾炎属难治性肾病,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疗效较差,病情进展快,治疗目标重在延缓肾脏功能下降的速率,不可长时期孟浪用激素和细胞毒类药,否则不仅难以收效,反而致害无穷。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机特点可归内为虚、毒、瘀、水、积五大方面,其中以脾肾气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而阴阳两虚,病由虚损渐至劳衰是本病的重要结局。毒邪伤肾是病机的重要方面。瘀、水、毒互结,混处络中,肾络痹阻是贯穿本病始终的病机。日久可致络息成积,从而成为病机的重要转归。当肾积形成之时,常伴有肾功能难以逆转性的减退。治疗上当牢牢把握本病的病机,从本虚、标实两方而着手,采用标本兼治,有所侧重的方法,在本病相对稳定的阶段,可给予治本为主的标本兼治,在疾病进展期,如水肿增剧、血压增高、蛋白尿、血尿加重、肾功能明显下降等,当以治标为主的标本兼治。病程中如有外感毒邪,侵袭肺卫,或湿热毒邪,浸淫肠腑或窜入尿窍者,常可导致本病急剧进展,更要采用急则治标,袪邪为先的原则,以期顿挫病势,然后才分阶段、辨标本以图治。本病例蛋白尿经久不消,来诊之时咽喉粘痛,尿中有大量泡沫,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口中黏腻,大便粘滞是久病正虚,湿热毒邪熏蒸咽喉,浸淫及肾,炼血为瘀,湿热瘀相互搏结,以致络体受伤,络脉瘀痹,刘师以补脾益肾,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为治法,在方中重用生黄芪以补脾肾之气,且以生品而无助热生火之虞。同时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作为其重要治法,方中以黄芩、生栀子、生薏仁、鱼腥草、法半夏、川牛膝清热燥湿,利水下行。以地龙、僵蚕、酒乌梢蛇、络石藤、川芎、元胡、桃仁、红花等化瘀通络,并参以柴胡,郁金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以助气血运行。刘师在治疗过程中,始终抓住益气活血,清热利湿,通络散结之法,终使患者得以缓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