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风险如何降低?

2019年10月23日 798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据目前的神经血管冲突(neurovascular conflict,NVC)的发病机理,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指在手术显微镜下将位于三叉神经、面神经等颅神经根部走行异常、并对颅神经造成压迫的血管推移开,解除血管对颅神经根部的压迫,从而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该方法是当前治疗颅内血管压迫症状(vascular compression syndromes),可以长时间缓解症状又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神经功能的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

  1、精确诊断,明确是否原发性,需要详实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颅神经显像)有助于正确诊断。

  排除继发病因:桥小脑角区的病变导致的,如神经鞘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脑干本身病变如胶质瘤、多发性硬化、脑干卒中,也可表现为相似症状,应该排除。

  (在考虑行微血管减压术(MVD)前,患者应当行CT扫描,或专做后颅窝高分辨率MRI检查更好,以排除任何结构性病变。MRI能确定肿瘤的侵犯程度(表皮样囊肿,脑膜瘤等),作为切除肿瘤的术前必要参考,高分辨T2加权像序列可以分辨出面神经出脑干区(REZ)的异常血管袢。)

  2、寻找所有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避免术中遗漏

  常规的术前颅神经显像检查,临床医生可获得有效的信息往往欠缺较多,多模态技术可以让术者更直观的、准确的对有无神经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压迫部位及特点做出判断,对手术策略制定及术中寻找责任血管提供重要信息,从而减少术中寻找责任血管的手术操作时间,降低并发症,同时打印3D模型,可用于模拟手术操作,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3、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手术属于功能性手术,在接触责任血管压迫的同时,尽可能完全保留患者的功能是术者的责任。我们在手术技术为前提的“三重保险”,即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电生理监测及多模态影像融合与3D打印技术,一路为患者保驾护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