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临床研究02
2021年02月27日 802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慢性胆囊炎时出现的反酸、烧心、反食、胸痛等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症状有无确切关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30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进行问卷形式的调查,慢性胆囊炎患者中GERD的发生率为31.0%,而对照组仅为9.0%,即慢性胆囊炎组GERD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GERD其临床表现有典型的烧心、反酸、反食、胸痛等,也有不典型的咳嗽、咽痛、嗳气、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哮喘、厌食等。其中被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最常提及的两个字就是烧心,其是指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的烧灼感,反酸即口腔内有酸味或仅为酸水,是指胃内容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通常于餐后60-80分钟出现,位置改变或腹压增高可加重,30%的患者常于深夜熟睡时因烧心而惊醒。除烧心和反酸症状之外的食管症状也困扰着很多患者,如胸痛、吞咽困难、咽痛、咽干、口腔溃疡、口苦、龋齿、舌灼热感等症状,甚至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或吸入性肺炎而迁延不愈,有的甚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食管癌变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可以说GERD是波及呼吸科、心血管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的疾病,其对患者生活、生存质量的影响不可小觑。
6、慢性胆囊炎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慢性胆囊炎时,由于胆汁在胆囊内的储存及浓缩机制发生异常,胆汁不是通过十二指肠进入空肠,而是随着消化间期反向运动进入胃及食管内,此时胆汁的成分发生变化,以次级胆汁酸、去氧胆酸为主要成分,较原来的胆酸相比,其刺激胃及食管黏膜的作用大大增加。慢性胆囊炎患者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机理为:一方面因为胆囊失去浓缩胆汁的功能,无法再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导致胆汁无法正常贮存于胆囊,于是胆汁源源不断地失去正常秩序的排出到十二指肠,这为空腹状态下发生胆汁反流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作为消化器官的胆囊在出现慢性炎症时,上消化道动力严重异常,导致食管、胃、十二指肠的节段性运动紊乱,酸反流或非酸反流或混合反流随之发生。胆汁反流或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是胃肠解剖结构异常和(或)动力紊乱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胃肠内容频繁的逆流入食管,并且其与食管的接触时间较长且体积比较大,而食管的防御机制无相应增强或减弱时,食管不能有效清除胃肠内容,胃酸及胆酸等攻击因子反流至食管,食管粘膜不可逆的损伤由此引发。
近年来通过研究胆汁反流对食管粘膜的损伤机制,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胆汁在GER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如下:(1)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与胆汁酸的浓度呈正相关:生理情况下正常浓度的胆汁酸仅破坏食管粘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结构,食管黏膜对各种离子和分子增加的通透性致使跨膜电位差及跨食管电阻降低,然而当反流的胆汁酸浓度超过生理浓度,并因食管清除机制的缺损而延长了与食管粘膜的接触时间时,食管粘膜的糜烂和溃疡病变即随之形成。(2)不同反流成分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由反流液的PH值决定:溶血卵磷脂及结合型胆汁酸在PH<4时的损伤效应被明显放大,而非结合型胆汁酸在碱性环境及中性环境中对食管粘膜的损伤作用显著增强,未结合型低羟化胆汁酸在中性环境下对粘膜损伤作用最大,因为此时同时存在离子化及非离子化状态的胆汁酸,而较容易弥散入粘膜的非离子化胆汁酸的损伤作用要明显大于离子化胆汁酸。
临床上GERD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严重程度,减少复发机会,和防止出现并发症,并能有效去除诱发因素,应用药物避免食管过度暴露于反流物下,改善、调整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达到彻底治愈。因此GERD的具体临床治疗中应选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首选质子泵抑制剂)的同时,联合胆酸络合剂、胃肠动力剂,胃黏膜保护剂等。慢性胆囊炎的治疗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病情反复者行胆囊切除术,中医治疗主要是清热化湿、理气补虚、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等。
本文选自徐丽平,慢性胆囊炎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