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昨天今天和明天!

2021年02月24日 803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目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乙型肝炎早期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血清学清除率低,当前的慢乙肝抗病毒疗法可抑制HBV复制,但不能完全消除病毒。因此如何在有限疗程治疗后实现持久的乙肝病毒DNA(HBVDNA)和HBsAg抑制,即功能性治愈,是现阶段研究者们主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研究者们在探索新的慢乙肝(CHB)治疗方法,包括研发针对HBV复制周期各个阶段的抗病毒药物(如病毒进入、病毒复制、cccDNA产生和病毒蛋白释放等相关抑制剂),同时也包括各种免疫调节类药物。这些新药有望能帮助CHB患者早日彻底清除血清HBsAg,实现临床治愈,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类:乙肝病毒(HBV)进入抑制剂  

这类药物能够阻止乙肝病毒(HBV)进入初始肝细胞,从而阻止进一步的感染。这类药物可以与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结合(这个蛋白是乙肝病毒进入肝细胞的关键蛋白)并具有抗病毒活性。通俗的讲就是不让乙肝病毒进入肝细胞。这类药物正在研究的有MyrcludexB、环孢菌素A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贺普拉肽等。


第二类:核衣壳组装调节剂(CpAMs)  
这类药物干扰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pgRNA)包装和逆转录。它能够形成功能失调的衣壳,而功能失调的衣壳会减少感染性病毒粒子的产生,并减少肝细胞核中cccDNA的补充。核衣壳组装调节剂单独使用可降低血清HBVDNA和HBVRNA水平,但对于降低HBsAg水平没有效果,未来可能将CpAMs联合其他新型药物(特别是靶向HBsAg药物)使用,以实现功能性治愈。这类药物通俗的讲就是干扰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的产生。这类药物有莫非赛定(GLS4)、JNJ6379、RG7907(RO7049389)、ABI-H0731、ABI-H2158、ABI-H3733等。  
 
第三类:转录后调控抑制剂(RNAi或寡核苷酸)  
RNA干扰(RNAi)可以直接靶向HBV转录物并诱导其降解,导致基因沉默。单链寡核苷酸(SSOs)是与靶转录物互补的小核酸,在结合后同样会诱导其降解。通俗的讲就是不让乙肝病毒复制,使其失去功能。这类药物有ARO-HBV(JNJ3989)、GSK3389404(GSK404)、GSK3228836(GSK836)等。  
 
第四类:HBsAg释放抑制剂  
这类抑制剂的作用原理与第三类药物相同,即阻断具有免疫抑制特性的HBsAg颗粒的释放,进一步阻断天然免疫应答。比如核酸聚合物(NAPs)是一类新型的广谱抗病毒化合物,一是阻断受感染的肝细胞释放HBsAg来抑制HBV感染,二是阻断了血清中HBsAg的补充,可以增强免疫治疗(如PEG-IFN)的疗效,有助于促进宿主免疫介导的病毒清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类药物还有RG7834、Rep2139-Mg、Rep2165-Mg等。


第五类:直接cccDNA靶点药物  
这类药物能够抑制cccDNA形成或破坏现有cccDNA稳定,但尚在实验研究阶段。这类药物有CHR-101、BS-BI-25等。  
另外免疫调节类药物也正在积极研究之中,比如Toll样受体激动剂、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性疫苗等。治疗乙肝病毒的药物研究方兴未艾,未来可期,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2030年消除乙肝的目标,国内外的研究者们正在争分夺秒,加倍努力,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一个没有乙肝的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