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头发又开始狂掉?这可如何是好!
2018年11月19日 978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关于“头”等大事,
在我们的往日文章中也是一再提起,
不少人还是会觉得非常迷惑!
“我连单都没脱,怎么就开始脱发了”
尤其是一到秋天,
那掉发的速度让你不得不担心自己是不是快秃了!
为什么脱发
01蛋白质缺乏
头发的本质是角蛋白,它本身就是一种蛋白质,头发黑色素的形成,还需要酪氨酸作原料。头发的制造,需要多种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所以掉头发,第一个原因就是蛋白质不够,营养不良。为什么我们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还会出现营养不良呢?营养不良也分情况,首先营养摄入不足。很多人要减肥,吃得很少。又或者挑食,营养摄入不均衡,缺乏身体制造头发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02激素水平不稳定
一般产妇掉头发,或者月经量少,迈入更年期的人掉头发,还有一些男性掉头发,都是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的原因。雌激素水平低,头发量会比较少的。
如果平时有激素问题的人,比如甲状腺激素,或者胰岛素有问题,这种激素的不正常,也会影响雌激素水平。这都是相互关联的,各个激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同样存在于一个躯体当中。
03恐伤肾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恐伤肾。恐惧这种感情,会伤肾。肾的状态好不好,会表现在头发上面。
如果你有很多害怕的事情,很容易会肾虚掉发。害怕的事,也不一定是指那种害怕死亡,害怕战争这种庞大的叙事。害怕,是很小很小,很多很多的事情,恐惧无孔不入。此时,若你不能进行自我的良好调控,那么你极有可能患上了情绪疾病,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04睡眠质量差
现如今人们的夜生活丰富多彩,不少人通宵达旦地熬夜工作、上网或是泡吧娱乐,使他们的大脑皮层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而大脑皮层的兴奋是需要大量新鲜血液输送营养来支持的。据国外资料显示,大脑皮层活动时所消耗的养分占人体全部新陈代谢及日常活动所需养分的四人之一。而头皮组织只是靠颈动脉的侧支供血。大脑越兴奋,从颈动脉输送来的血液就越向脑部集中,相反输送到侧支的血液不断减少,日积月累,头发组织由于供血不足会变得少而缺乏弹性,处于对营养的饥渴状态。头发没营养,头发自然会日见稀少。
05自身免疫性原因
免疫性脱发: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性疾病会出现脱发,还有一些是发生于毛发的局部性免疫性疾病,不累及其他组织。
有研究表明,只有在存在调节性T细胞的情况下,干细胞才能让毛发在掉落后重新生长。加强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会有助于改善脱发状况。
如何护发
01勤梳头
「梳头」是一种道教的按摩导引术,古代称「引鬓发」。头为诸阳之会,梳头能升举清阳,使百脉调和。头部的经络有督脉、膀胱经和胆经。每天坚持,抽出时间来梳头,可振奋督脉的阳气,帮助膀胱经排除体内的垃圾,疏通胆气,使人心情舒畅,消化好。还能祛风明目,健脑怡神,疏通血脉。更重要的是,皮肤和头发会慢慢散发出健康的光泽,你会更好看的。
02科学洗发
洗头有洗头的方法,我实践了一阵子了,掉的会少。头发就是要耐心,细心才能养出来啊。
洗完头发以后记得要护发哦~顺序是:①干涂护发素→②洗头皮→③洗头发→④上护发素并配合按摩
过程中要点是:不要用指甲挠!不要来回搓!
03对症治疗
在上文中,我们介绍了关于脱发的原因及护理手法,那么,情况严重的患者该如何拯救自己的秀发呢?
答案自然是通过中草药汤剂,以对症下药!
对于营养状态不佳的患者,金涛教授认为大多属气血不足。
而激素水平不稳的患者,如更年期患者,大多属肝肾阴虚。
久不成眠的患者,劳心耗神,心肾亏虚。
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大多气阴亏虚。
与此同时,头发是肾开的花,
所以补肾气也是护发生发的内在根本。
综上所述,对于护法生发,有一个字尤为关键!
那就是“补”
因此,金涛教授认为,脱发患者可以在服用中药汤剂的基础上,加服循证膏方协助治疗,借助膏方强大的滋补治疗作用,固本清源,平衡阴阳,益精生发。借助中药汤剂配合膏方的治疗方案,大量的脱发患者反馈,在服用的第一个疗程,就会明显感受到掉发数量的减少,像是门诊的徐女士,颇为细心,曾反馈说自己从一次洗澡掉50根减到只掉了30根!还有不少中老年患者反馈重生黑发,欣喜不已!
金涛主任简介:
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资深膏方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膏方分会常务理事,主持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金涛教授中医循证膏方工作室,杭州日报首届十大人气养生大咖,浙江省、杭州市多家电视台养生类栏目邀请专家。
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尤为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并长于中医养生调摄。在继承中医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循证医学最新成果进行了诸多研究,创立了一整套独特有效的中医循证治疗方法,并独创了系列组方如衡宜系列方,解郁汤,抑忧养心汤,荷叶降脂汤及代谢综合征系列方。用以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如免疫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干燥综合症、类风湿关节炎、自免性肝炎、自免性胰腺炎、慢性肾炎、溃疡性结肠炎、桥本甲状腺炎、白细胞减少症)及过敏性疾病(变应性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失眠,焦虑症,抑郁症;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考前综合征;周围神经性病变;中医肿瘤康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