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惠泽于民--中医膏方

2021年04月05日 8387人阅读

悠悠华夏,源远流长,日月光华,星辰闪耀,壮美河山,鸾翔凤集。五千年来,有一群人一直默默护佑在旁,为中华百姓解除病痛,祛灾救厄。中医,古时美称杏林、青囊、悬壶,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璀璨光芒,中医治病不仅仅有我们熟知的中药汤剂、针灸推拿,还有许许多多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样有着卓越疗效。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近中医古老又充满活力的疗法——膏方。



传承千载,历久弥新




膏,中医传统的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大剂型之一,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其起源甚至可以追溯至《山海经》,《山海经·山经·西山经》云:“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日羊,其脂可以已腊。”是说将羊的油脂涂抹在皮肤上以防止皲裂,这也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外用膏药。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出土于西汉马王堆汉墓的《五十二病方》中便已经有了记述,《五十二病方·诸伤》:“令伤毋般,取彘膏、口衍并冶,傅之。”《五十二病方·加》:“冶乌象,炙段脂弁,热傅之。”这时的膏多为动物油脂提取加热后涂抹于皮肤治疗外伤,防止结痂。

《黄帝内经》是中医现存最早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首,先秦中医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同样有“豕膏”“马膏”等外用膏药。而膏方内服最早见于医圣张仲景的名著《金匮要略》,在这时常将“膏”“煎”混称,书中《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提到大乌头煎,主治“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便是取乌头大者加水煎煮去滓后,再加蜜进一步煎煮后服用,所选乌头乃大热之品,祛寒止痛。还有《黄疸病》篇中猪膏发煎也是内服以治黄疸、胃肠燥瘀。

在此后,膏方内服渐渐开始发展,晋代《肘后方》、唐代《千金方》、宋代《圣济总录》等书中对膏方的制备服用方法也日臻完善。明清时期膏方逐渐成熟,如明代出现《本草纲目》的益母草膏、《寿世保元》的茯苓膏、《摄生总录》的龟鹿二仙膏、《景岳全书》的两仪膏等,明代医家多注重温补,此时的膏方可用人参、地黄、茯苓、山药、黄精、枸杞等滋补之品,煎汁浓缩再加蜜糖、胶类收膏,与现代制法相似,且不仅用于治病,还可用以摄生养护、延年益寿。清代膏方广为流传,用药可达二三十味,并选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收膏,并被应用到内、外、妇、儿各科,可化裁用以治疗各科杂病,也可为寻常健康人调养保健,此时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也得到当时的上层社会广泛认可,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便记有内服膏方近30首,在宫廷内也是备受推崇。

解放后,随着国家对中医事业的大力提倡及中西医结合风尚的兴起,膏方的应用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呈现百花齐放之姿。千年的传承让膏方日益完善,走到今天,伴随着中医的现代化发展,膏方也一同步入新时代,为更多人民造福。



洗尽铅华,惠泽于民




膏方是中医悬壶济世的得力助手,可治病救人,可摄生养老,貌不惊人却功效繁多。在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应用膏方的故事流传至今。

南宋丞相洪遵曾著有一部医书《洪氏集验方》,书中有一名方琼玉膏,即将人参、生地、茯苓、白蜜熬制成膏服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元代名医王好古加以改进,增加了地黄的用量而减少茯苓,重在填精益髓,被认为有生发乌发之功,可抗衰老,延年益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永葆青春命太医院研发药物,太医们便在琼玉膏的基础上增加了天冬、麦冬、枸杞三味药,朱棣服后感效果显著,龙颜大悦,为膏方赐名益寿永贞膏。此方一直流传后世,清代皇帝仍有服用。

1771年,康熙病重,御医、京师名医诊治无效,遂诏令各省督抚举荐良医进京,于是,在时任湖广总督的举荐下,名医吕宗和进京为康熙治病。在四诊和参后,吕宗和发现,康熙因常年政务繁忙,幼年继位以来内忧外患不断,朝堂大事事必躬亲,加之妃嫔众多,导致脾肾阳虚,须发早白,身体萎靡,房事失兴。吕宗和素来善用膏方,著有《太平膏剂局方》一书,于是为康熙进献膏方治疗,疗效卓著。后来的二十多年里,吕宗和便留在太医院,先后为康熙进膏方60余次。

清代名臣纪晓岚在历史上最主要的功绩便是用近一生的精力主修《四库全书》,为此日夜操劳,加之其人向来喜食肉食,烟瘾巨大,贪恋美色,故十分注重养生,平时经常拜访名医寻求药方。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同堂为官的刘墉见纪晓岚出现头晕、腰酸、耳鸣等症状,便差人送去养生膏方一料,纪晓岚服后效果良好。后来,纪晓岚也重视滋补调养,以83岁高龄寿终正寝。

但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古代,贫富差距巨大,膏方又因含有大量的药材,以及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珍贵药物,加之制作周期较汤药长,故成本高,价格贵。在那个平民百姓温饱尚且不能保证的年代,膏方注定只能是上层社会的禁脔。好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生活质量提高,膏方离我们普通人不再遥不可及。当年庙堂上的“回眸一笑百媚生”,铜门深院里的“云想衣裳花想容”,蓦然回首,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展惊艳了千年时光又素雅质朴的容颜。



创新古法,精益求精


膏方的制作有着不同于其他剂型的独特流程,膏方为半固体状态,因此需要塑形剂,制作时间也相对延长,且为让人长期服用,需要矫正口感,这都与汤药不同。

膏剂根据制作工艺可分为浸膏剂、煎膏剂,根据是否加入蜂蜜可分为清膏、蜜膏,根据是否加入胶类或胎盘等动物要可分为素膏、荤膏。浸膏剂是指用适宜的溶媒浸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后,蒸去全部溶媒,浓缩成稠膏状或块、粉状的浸出制剂,每1g浸膏剂相当于原药材2~5g。临床上浸膏剂一般用作制备其它制剂的原料,很少直接用于临床。我们吃的膏方大多为药材煎煮、去渣浓缩、加入糖类或胶类炼制后得到的半固体制剂,属煎膏剂。

膏方的制作有着一套复杂而精细的流程,一般是由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市面上的很多私人机构的膏方可能存在用药不当、流程脱漏、制作周期不足等问题。

膏方的制作流程一般为药材前处理、浸泡、煎煮、沉淀、过滤、浓缩、过滤、细料药材投入、收膏、包装等步骤。

药材需要像煎汤时一样先行浸泡,至以手捏饮片无硬心为好,胶类事先打碎,酒浸5~12小时备用。煎煮目前多用高压煎药机视压力大小进行,常压煎药需煎3次以上以保证药效。煎煮后取静置药液上清液,投入冰糖、蜂蜜等辅料,并纳入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胶剂,不断搅拌。而人参、鹿茸等贵重药物或蛤蚧、羚角等不易煎煮的药需要另煎,在此时将煎液与浓缩液合并,冬虫夏草、三七等珍贵药材细粉液也在此时加入。收膏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太嫩则浓度不足,细料易沉底,太老则易焦,都将使膏方功效大打折扣,需要专业人员精准操作。之后便是凉膏、包装等过程,获得成品。

目前各地正规中医院采用道地药材,传承古法又融会贯通,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精益求精,步骤严密,可以保证质量地完成膏方制作。而现代化的煎药设施也可以更精准地把控时间、温度等变量,在高科技的助阵下,中药的疗效有望逐步走上标准化的道路。



繁而不杂,相得益彰




膏方的发展过程中,配伍的药味逐渐增加,从最初大乌头煎的单药,到清代可达数十味药,这体现了对膏方药理研究的逐步成熟。中药配伍讲君臣佐使、七情配伍,膏方的药物相配同样有法可依,并不是将贵重药物堆砌膏方的功效便会更强。

膏方虽多用于补益培元,但并不代表膏方仅可用来滋补,根据患者病情选方用药,可以做到攻补兼施,个体化治疗,制定出符合患者个人实际情况的方案。

中药讲君臣佐使,《素问·至真要大论》言:“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在一张处方里,君药是起首要治疗作用的不能缺少的药;臣药辅助君药治疗主病主证,或针对兼证起治疗作用,药力小于君药;佐药分佐助、佐制、反佐,分别对君、臣药起辅助治疗、缓和毒性、相反相成的作用;使药为引经药或调和药。《素问》中还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的记载,这是对君臣佐使药味的概括。膏方药味众多,可能不能满足书中对四类药药味的要求,但其配伍中必定会考虑到君臣佐使。

中药讲七情和合,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遣方用药如同调兵遣将,需要熟悉不同军种的特点,了解各将领的优势与劣势,做到取长补短,避免出现内部矛盾。中医讲的十八反、十九畏便是中药配伍时出现的不良乃至中毒反应。因此,中药膏方的配伍并不是将好的药材放到一起就能取得良效。

许多人认为膏方便是滋补养生之品,但膏方自诞生起便以治病为目的,而且膏方也并不是只能用温热药物,治当辨证施治,当热则热,当寒则寒,以此治疗内、外、妇、儿诸科杂病。

中医讲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祖国幅员辽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不同地区的医家根据当地地域特点创立了不同的膏方配伍思路。国内的膏方流派有海派膏方、苏派膏方、龙砂膏方、岭南膏方等,膏方在古代达官显贵中享用居多,江浙一带正是清代国内最富饶的地区,多有富商,且科举考试中的状元也多出自此地,因此膏方在江浙一带率先兴起。上海名医秦伯未提到海派膏方的特点便是“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补而不滞,补而不腻,开创膏方四季均可服用的风尚。

岭南膏方兴起时间较短,岭南气候湿热,湿热之邪易滞脾碍胃,加之当地人嗜食生冷,常有脾胃虚弱,故膏方中多补泻兼施,健运中焦脾胃之运化,又加入祛痰化湿之品。岭南的气候特点使得气阴两虚的体质较多,膏方中也予以兼顾,形成健脾胃、益气养阴清化的用药特色。

龙砂医学流派以“五运六气”的临床应用为长,认为以滋补为目的的膏方宜从冬至开始服用。中医认为阴阳消长如环无端,动态平衡,命门寓人身之精,人应天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阳气蛰伏,而到了冬至这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对应《易经》中复卦,一阳始生。此时天地间的阳气已经开始复苏,人身命门蛰伏之阳也当顺时而动,故此时进补效佳。命门为水火之宅,内寓元阴元阳,冬季自然界也是阴消阳长,因此正适用“阴中求阳”的治疗理念,选药不可一味扶阳,达到阴阳的平衡状态,是谓“和”。

无论何派膏方,都在追求人身之和,正如中医讲“阴平阳秘,气血乃和”。经言“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阳分太阳、少阳、阳明,阴分太阴、少阴、厥阴,人有手太阴肺、足太阴脾、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三阳亦是如此。“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的运转离不开和谐,人身的健康也离不开和谐。我们用汤药也好,膏方也罢,中医的所有治疗手段都是要让我们的身体恢复到“和”的状态。在天,冬去春来,雨过天晴,花谢花开;在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顺应自然,“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四时皆用,少长咸宜


膏方的好处良多,那么什么季节适合吃膏方?又有哪些人适合吃膏方呢?

其实,对于我们来讲,膏方只是中医剂型之一,是中医治病手段之一,只要经过辨证论治,个体化开立后,膏方是可以四季同用的,也是各年龄段都可以应用的。

膏方也可用于理气清热,治疗热性病,此时只需在医生的辨证后调整用药即可。膏方便于储存,口感相对较好,因此针对慢性病适合长期调养,应当定时请医生面诊,及时调整处方。清热药多苦寒,一般为保证口感和疗效,当需清热是可选石膏、滑石、寒水石、桑白皮等药物,并予以养阴清热。但膏方中毕竟有滋腻的胶类、蜂蜜,因此若患者有急性外感热病,或内生湿热,则应斟酌使用,以防滋腻之品妨碍脾胃运化,助生热象。中医讲“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针对慢性病患者常有的气虚血瘀的征象,可在膏方中灼加丹参、川芎、赤芍等药以行气活血化瘀。中医讲怪病多痰,痰瘀胶结,气液不通也是致病之因,膏方中加入祛风通络之品亦有帮助。因此,膏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千变万化,尽态极妍。

膏方的适用人群也是广泛的。对儿童来讲,中医认为小儿“稚阴稚阳”,一般正常发育的儿童没有必要使用补益药物。但部分儿童先天脾肾亏虚,生长发育迟缓,或后天养护不当也会造成脾肾受损,此时在治疗上膏方是一个好的选择。对于一些有哮喘、贫血、慢性肾炎等疾病儿童来讲,也是适用膏方的。针对妇科疾病,膏方亦有治疗空间,月经不调、慢性妇科炎症等疾病在选膏时可攻补兼施、扶正祛邪、调理冲任,产后气虚血瘀者则予益气活血化瘀,不孕症可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膏方调经种子亦有帮助,包括男性不育患者亦可选用。针对糖尿病患者目前也可用木糖醇代替传统的蜜糖调味。此外,各内科慢性疾病在治疗上都可选用膏方,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个体化治疗。针对年老者,膏方进行养生调护也可行。可见,膏方的应用范围是宽广的,其方式是灵活的,每个人都可能使用膏方治疗疾病、摄生保健。

 

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从高锁朱门楼台的孤芳自赏,到遍布田间陌上的姹紫嫣红,膏方,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沉淀,已经以成熟的姿态走到我们身边。作为中医智慧的结晶,中医仁爱的精华,膏方正为国人的健康默默奉献。低头轻嗅,你手中膏方的清香,回味悠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