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的中医治疗

2019年05月29日 820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在眼科临床中较常见,祖国医学称为“瞳神紧小”。其发病急,诊断上稍有疏忽粗心,治疗不及时或措施不当,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成病情迁延,就可导致虹膜后粘连甚至瞳孔膜闭,中医称为“瞳神干缺”,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中医治疗。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张明亮

⑴肝经风热证:发病急,眼珠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结膜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后有KP,房水闪辉或Tyndall征、虹膜纹理不清、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舌苔薄黄,脉动浮数。治法:祛风清热。方药:新制柴连汤加减:柴胡10g,黄连3g,黄芩10g,生地黄10g,丹参10g,龙胆草6g,栀子10g,防风10g,荆芥10g,赤芍10g,薏苡仁30g,甘草3g。如胃脘部不适者加法半夏10g,砂仁3g,山药10g。

⑵肝胆实热证:发病急,眼珠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结膜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后有KP,房水闪辉或Tyndall征阳性、虹膜纹理不清、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或前房积脓;口苦咽干,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栀子10g,黄芩10g,泽泻10g,玄参10g,车前子10g,生地10g,当归10g,柴胡5g,夏枯草10g,茯苓10g,薏苡仁30g,甘草5g。便秘者制大黄10g。

⑶风湿夹热证:发病急,眼珠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病情较缓,反复发作;结膜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后有KP,房水闪辉或Tyndall征、虹膜纹理不清、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瞳孔区有灰白色膜状物覆盖;或有关节肿胀、酸痛;舌苔黄腻,脉动濡缓。治法:祛风清热除湿。抑阳酒连散加减:前胡10g,防己10g,防风10g,羌活10g,山药、独活10g,蔓荆子10g,黄连6g,白芷10g,知母10g,黄柏10g,栀子10g,黄芪10g,生地15g,寒水石15g,甘草3g。前房混浊加车前子10g,薏苡仁30g,泽泻10g。

⑷虚火上炎证:病情反复发作,迁延未愈,目击痛时轻时重,眼干涩不适,视物模糊,虹膜纹理不清、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瞳孔区有灰白色膜状物覆盖,晶状体混浊;伴见烦闷失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知母地黄汤加减:生地黄10g,丹皮10g,茯苓10g知母10g,山药10g,黄柏10g,泽泻10g,山茱萸10g。烦闷失眠者,加酸枣仁15g,合欢皮15g,首乌藤15g。

中药辨证治疗要注意全身情况,治疗本病的药物多偏寒凉,一定要照顾胃气,过食寒凉药物引起不欲饮食,胃脘不适等症状。治疗时一定要兼顾胃气可加太子参、茯苓、白术、山药之类,并要减轻寒凉药物的剂量。

⑸病情稳定后,可选用中药丸剂进行可调补治疗,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雷公藤多苷片等。

⑹针刺治疗:

①主穴:承泣、太阳、攒竹、风池。配穴:合谷、曲池、下睛明。针法:太阳、合谷、直刺1.5寸,风池针微下向鼻微下向鼻尖斜刺1寸,承泣、下睛明直刺1寸,攒竹平刺1寸。(张彬.针刺治疗眼病图解.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4)。

②穴位:针刺选临泣、太阳、睛明、风池、合谷、光明、肝俞、肾俞等穴位。(李志英.中西医结合眼科急诊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218)

③a肝经风热者,针用泻法,选项睛明、申脉、太冲、曲泉、合谷;b肝胆火炽者,针用泻法,太冲、风池、睛明、太阳、印堂;c风湿夹热者,针用泻法,选合谷、曲池、承泣、攒竹、风池;虚火上炎者,针用补法,选项睛明、四白、三阴交、行间、肝俞、太溪等。均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日为一疗程。(彭清华.中医眼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57)

中医治疗本病也应注意早期及时散瞳,防止瞳孔粘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发生并发症。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