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术后指导(一)

2017年05月02日 1332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术后伤口怎么护理?

  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1 ~ 2 根,保持伤口引流管的通畅及负压状态,每日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等,若引流量24小时 内少于50ml,可拔除引流管。一般术后2天 ~ 3天 拔引流管,以后伤口的处理,要求敷料干燥、清洁就可以了。

  (二)怎样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仰卧位?

  手术后的疼痛会使患者不自觉的将膝关节微微屈曲一点,脚成“外八字” 姿势。如果长期保持这样的体位,会使膝关节后侧关节囊挛缩,造成大腿后群腘绳肌的短缩,使下肢僵硬不能伸直。在行走和站立时下肢不等长,严重影响美观和下肢功能。所以,术后患者应保持患膝关节伸直位,低髋高足,抬高20 ~ 30°,小腿或足跟部位垫起,使膝关节悬空, 这样既可以防止软组织挛缩,又可以促进静脉、淋巴的回流, 减轻肿胀。

  

  (三)怎样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侧卧位?

  为了防止褥疮的产生,患者需按时改变卧床体位。正确的侧卧位应是:健侧卧位,即患腿在上,两腿之间放置梯形枕或软枕,长度应过脚踝,保持膝关节伸直位。健侧卧位和垫软枕可以减少对患侧腿的挤压,更好保护伤口。

  (四)怎样帮助患者翻身?

  头先偏向健侧,治疗师一手轻轻抬起患侧脚踝,一手放于患侧肩部,给患者口令,以健侧腿为轴,让其朝健侧翻身,同时治疗师辅助患者,将患肢轻轻抬至侧卧位于健侧腿上方,在两腿间放一个软枕,长度过脚踝。

  

  (五)怎样指导患者自己翻身?

  用健侧下肢勾住患侧脚踝,帮助完成翻身动作。或先弯腰坐起,用手帮助下肢摆放好适当姿势,于两腿间放置一长度过脚踝的软枕,再完成翻身动作。

  

  (六)怎样帮助患者床上转移到轮椅?

  单纯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可以完成床到轮椅的独立转移,轮椅靠近病床, 与床边成20~30°角放置,制动,移开脚踏板。患者重心前移,近轮椅上肢支撑于轮椅扶手,健侧腿着地支撑,然后以健侧腿为轴,臀部转向轮椅,重心后移, 坐下,放好脚踏板,完成床到轮椅的转移。

  

  (七)怎样指导患者从轮椅转移到床上?

  患侧靠近床,轮椅与床成20~30°角,制动,移开脚踏板,患者在轮椅中先将臀部向前移动,重心前移,患侧上肢支撑床面,健侧手于轮椅扶手支撑, 健侧腿支撑,同时将臀部向床上转移,重心后移,完成轮椅到床的转移。

  

  (八)怎样指导患者从轮椅转移到马桶?

  患者驱动轮椅以30~40°接近马桶,制动,移开脚踏板。双上肢于轮椅扶手支撑,站起。健侧手交叉移到对侧马桶对角线的扶栏上,然后健腿向前迈一步,健侧上下肢同时支撑以脚为轴先后转身,背向马桶。将患侧手移到马桶另一旁扶栏,脱下裤子,坐下,完成轮移到马桶的转移。

  (九)患者早期使用马桶如何避免膝关节疼痛?

  由于患者早期膝关节屈曲角度不够,伤口周围组织没有完全长好,膝关节肿胀,疼痛无法避免。但可以采取某种方法减轻疼痛。比如使用马桶时,将马桶垫高。或者患腿稍伸直,这样可以使膝关节屈曲角度减小,对伤口的牵拉应力小,可以减轻疼痛。

  

  (十)怎样指导患者从坐位转移到站立位?

  由坐位转移到站立位时,坐位下,双脚分开,双手向前扶着助行器,尽量向前伸直,身体缓慢前倾,重心前移,臀部离开椅面,并移向健侧肢,膝关节缓慢伸直,完成坐位到站位转移。(仅能部分负重情况)

  

  由坐位转移到站立位时,坐位下,双脚分开,双手十指交叉紧握,尽量向前伸直,身体缓慢前倾,重心前移,臀部离开椅面,膝关节缓慢伸直,完成坐位到站位转移。( 可完全负重情况)

  (十一)怎样指导患者从站立位转移到坐位?

  靠近并背对座位,患者一手扶持助行器一手扶持椅背,患肢稍向前放,缓慢屈髋,重心后移,且靠健侧,在此过程中缓慢屈膝,利用双手支撑的力量,重心下移,臀部接触座位,重心后移,完成站立位到坐位转移。

  靠近并背对座位,尽量前伸,缓慢屈髋,重心后移,在此过程中缓慢屈膝,重心下移,臀部接触座位,重心后移,完成站立位到坐位转移。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康复の基本知识

  (一)为什么要进行康复训练?

  随着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其围手术期的康复日益受到重视, 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善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近年来,一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常由于术后未进行康复或者训练不当,出现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异常步态,长期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这些症状均对身体功能及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深静脉血栓有明显症状时,会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倘若血栓脱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肺炎会使肺功能下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耐力;肌肉萎缩会造成膝关节不稳, 影响假体的使用寿命;关节粘连会造成膝关节活动度范围减小,造成许多功能缺失。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强患肢肌力,增大置换膝关节活动度和稳定度,改善和纠正患者因长期疾病所造成的不正常姿势和步态,恢复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二)术后多久开始康复锻炼?

  在患者麻醉消退后,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即可以循序渐进的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运动强度由小到大,运动时间由短到长,动作的复杂性由易到难,休息时间和次数由多到少,重复次数由少到多,动作组合从简到繁。具体请参照康复计划章节。

  (三)什么样的患者适于社区及家庭训练?

  病情稳定的患者;

  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居住的社区或家庭,有康复条件的患者;

  患者可以自主完成(或少量帮助)康复计划时。

  (四)社区及家庭训练应注意哪些问题?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计划,具个性化及针对性,在执行前应与手术医师及康复治疗师详细讨论再逐步执行。

  康复训练的环境宽敞明亮,注意安全,防止摔倒。不论采取什么方式的康复方法,患者应及时向康复治疗师或者家属反馈自己的感觉,从而根据反应调整治疗强度。

  康复治疗师应向患者说明目的和方法要领,让患者充分配合功能练习,增强患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术后6w 内,执行运动训练后,倘若患处肿胀发热,应立即给予冰敷10分钟,以降低炎症反应,平时应尽可能保持患侧下肢抬高放置。

  注意在改善关节活动度的同时,要注意肌肉力量的练习,尤其是股四头肌,否则易致关节不稳。

  肌力训练应集中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但不应引起第2天 的肌肉酸痛或疲劳为宜。

  肌力练习时,应根据肌肉疲劳及超量恢复的规律进行训练,同时还应掌握练习的频度,保持适当的间隙,使下一次练习在上一次练习的超量期内进行, 从而使超量恢复得以积累和巩固,成为持久疗效。间隙过长,超量恢复充分消退, 练习效果差。间隙过短,易使疲劳加重,甚至于机体受损。

  肌力训练时,要配合呼吸,避免闭气,以防血压过度升高。

  除患侧肢体康复练习外,还要重视健侧及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如双上肢、腰背肌、腹肌、及健侧腿的肌肉力量练习,以减轻健侧的负担,从而避免对健侧造成不必要的劳损,也可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从而促进手术局部的恢复。

  膝关节活动度康复治疗方面,一定要注意其膝关节的伸直受限的治疗。

  日常活动或康复训练中,为避免膝关节脱位,都应严格遵守人工膝关节的活动角度限制及负重限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