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易患青光眼
2019年05月29日 755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前天陈女士来就诊说:“近1~2 月总感到视物模糊,看东西容易疲劳。”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张明亮
我给她检查后告诉她:“眼压30mmhg,视野有典型青光眼改变,方角检查:前房角形态正常,开放,无周边虹膜前粘连;眼底杯/盘比例>0.6。你患有开角型青光眼。”
“我也有开角型青光眼?我妈妈有青光,怎么我也有,这种病有遗传吗?”
“是的!这种病是有遗传,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具有明显的遗性,如兄弟姐妹、子女、父母、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5 倍。近亲中患病率显着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几种基因联合作用的结果,每一种基因都对增加患病率起一份作用。”
“青光眼发病除了与遗传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
青光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⑴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因为高度近视患者小梁网数目变少,小梁网孔变小,使得房水流出阻力增大加,容易引起眼压引高。高度近视眼的视盘颜色因近视性萎缩弧度存在显得较淡,容易影响青光眼性视盘的观察。因此,对于成年人中有高度近视并且不断加深者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开角型青光眼的存在。近视眼患开角型青光眼是正常人的5~7倍。近视眼角膜曲率较大,房水流畅系数较低,前房较深,视盘大,边界模糊不清,颜色较淡,杯盘比较大。病程进展缓慢,因此,病理性近视合并青光眼也常易被漏诊。
⑵远视是由于眼轴短,前房浅,房角窄,晶体厚的解剖学特征,因此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
⑶年龄:人到 50 岁以后机体开始衰退明显,眼睛的晶体核会逐渐硬化,膨胀,晶状体混浊不断吸水膨胀,体积增大,推虹膜前移,向前推挤压眼内房水外流的结构前房角,导致房水外流受阻,出现房水蓄积,眼压升高,发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⑷性别:我国和东南亚地区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居多,80%发生在40-70岁的中老年女性。青光眼的发生,除了解剖结构因素之外,如:远视眼眼轴相对较短、角膜直径相对较小、前房较浅、房角较窄、晶体相对较大而位置相对靠前等。还与情绪性格等有较密切关系,如:多愁善感、脾气急躁、多疑偏执、忧郁愤怒等,被称为青光眼性格。中老年女性之所以成为急性青光眼的高危人群,重要原因是女性更容易遇到困难时心态焦虑,焦虑或兴奋情绪反差较大,再加焦虑时容易失眠,导致眼压突然急剧升高,出现“暴盲”.
⑸种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有明显的种族差异,爱斯基摩人和亚洲人的发病率较高,白种人的发病率较低。我国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较闭角型青光眼少,其比例大约为1:5。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最高的是黑人。黑人与白人的发病人之比为7:1~8:1,这是由于黑人的视盘杯盘比大等结构特点所致。
⑹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是胰腺内分泌的胰岛素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为主的代谢紊乱,糖尿病可并发多种眼部病变。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青光眼发病率为约为12.6%,比正常人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是由于糖尿病易产生新生血管,阻塞小梁网,导致眼压升高。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已被诊断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或患有中度以上糖尿病的患者应3个月至半年检查1次;病情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遵医嘱治疗并接受密切随访。
⑺虹膜睫状体炎:虹膜睫状体炎的各种炎症细胞,渗出物,色素颗料等储留在前房角时,可以产生房角周边前粘连,阻碍房水外流。炎症可以导致虹膜红变,周边全粘连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后粘连导致瞳孔膜闭,瞳孔闭锁,虹膜膨隆,前房角关闭,治疗方法是虹膜切除术,预防广泛的房角前粘连及永久性小梁损伤。
⑻血压:血压和眼压呈正比例关系。随着血压的升高,血管内压力增加,使分泌房水处血管的液体渗出增多,房水的产生相应增多,从而导致眼压上升。有人发现43%的开角型青光眼和20%的可疑青光眼患者有明确的高血压病。高血压状态及血压高低波动均可造成视神经的损害。此外,治疗高血压病使血压降低过多时,由于视盘小血管的供血不足,部分患者的视野损害反而加重。因此,重要的是把血压控制在稳定的正常水平。
⑼其它:吸烟可以引起一过性眼压升高,烟草中尼古丁的长期作用对青光眼病变有不利的影响。喝酒对开角型青光眼暂时未发现有害之处,但可引起一过性眼压下降,对青光眼的诊断与治疗有干扰作用。射线、紫外线和热辐射也许和眼压升高有关。眼外伤导致外伤性白内障,除外伤性白内障外,钝挫伤还可引起前房出血、前房角后退、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等。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的眼病,青光眼致盲却是永久性和不可逆的。10%的病人因青光眼而失明。青光眼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高,闭角型青光眼多在40岁以上,50-70岁最多。开角型青光眼20-60岁之间。近来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有增高趋势。据统计,我国青光眼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平均为7天左右,偏远农村地区时间更长。青光眼常常因为其他症状而误诊,比如因为偏头痛到神经内科就诊,因为恶心、呕吐到消化科就诊。因此高度重视青光眼的高危人群,才能做到早期发现,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