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你的胆受伤害
2023年02月28日 54人阅读
68岁的张大爷由于突然眼珠变黄,尿液成酱油尿就诊于消化内科,腹部超声提示胆囊结石,肿瘤指标CA19-9,高达874U/ml(正常范围:0-39U/ml),进一步腹部增强CT、磁共振等检查,确诊胆囊癌。
胆囊,很多人知道就是胆囊结石,觉得它就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但却并不像其他器官唯一性和重要性,为什么呢?因为它可摘可不摘,好像在消化系统大家庭中似乎没什么存在感,哪怕有点病症也经常被我们笼统地归为“腹痛”。
最近由于疫情,不少市民封控宅家,有很多人贪睡懒觉,不吃早饭,还有很多人暴饮暴食,靠吃减压。还有很多人不在运动吃饱睡睡饱吃。
这些都极易给“胆囊”造成伤害。胆囊疾病越来越高发,需要引起每个人的重视。不要让疫情走了,你的胆没有了。那么,胆囊到底有多重要?平常最容易出哪些毛病?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它呢?
提到消化,99%的人会首先想到胰腺、胃肠,想到消化酶、胃酸、胃液等。然而,还有一种消化酶不可或缺那就是胆汁。胆囊多呈梨形,位于肝脏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脏相连,是胆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胆囊储存的胆汁也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主要作用有
1、储存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患者在没有进食期间,不会大量排放到肠道,因此需要存储空间,以便人体在摄入食物时,能够大量排放用于消化进食的食物,胆囊是能够储存肝脏分泌胆汁的器官;
2、浓缩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相对比较稀薄,对于食物的消化能力相对比较弱,胆囊能够将胆汁进行浓缩,浓缩后的胆汁消化能力明显上升,帮助消化食物的能力相对较强;
3、排出胆汁:肝脏可以持续性分泌胆汁,胆汁的排放需要根据有无进食进行,患者进食时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的消化。
胆囊对人体主要起消化方面的作用,如果胆囊由于疾病等原因需要进行切除时,人体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代偿作用代偿胆囊功能,但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甚至出现腹泻等症状。
胆囊疾病有很多种,比如胆囊结石、胆囊胆固醇结晶、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囊癌等。
1、胆囊结石、胆囊胆固醇结晶
结石也可以引起非常严重的临床急症,最常见的就是急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痛,持续且较剧烈,放射至右背部,可伴有发热、呕吐。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胆囊化脓、坏死、穿孔。
除了引起急性胆囊炎,还需要警惕的是,如果胆囊结石个头小,能够通过胆囊管掉入胆总管,引起胆总管阻塞,产生非常严重的“急性梗阻性胆管炎”,甚至是“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会出现腹痛、黄疸、发热,合并血压下降、神志改变,如是年老体弱的人,则有生命危险;
2、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分有蒂或无蒂,多数是在体检查腹部超声时偶然发现。
胆囊息肉良性的居多,但也有恶性的,尤其是直径大于等于1cm以上,需要高度警惕,建议胆囊切除排查恶性病变。多发胆囊息肉一般良性多,单发的就要多留意,勤体检随访。
小于6mm的息肉建议定期随访,3-6个月做一下腹部超声,看一下息肉有无增大、变化等,如果随访1-2年无明显改变,可以适当延长随访时间。
3、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
4、胆囊癌
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消瘦,也可以出现右上腹痛、呕吐、黄疸等。肿瘤指标CA199可显著升高。
保护胆囊,日常切忌暴饮暴食
可见,胆囊作为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虽然不大,却在消化食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切除了胆囊,除了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状,包括腹胀、腹泻等,还可以导致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可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生等。因此,保护好胆囊,不能随意切除。无胆囊者少吃高脂肪、油腻食物,如动物内脏、黄油、油炸食品等。这样会使得人体的消化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对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尤其是冰淇淋、柠檬、胡椒等,最好少吃或不吃。在饮食方面,没有胆囊的人要特别注意,因为这种情况常常会导致患者感到不舒服,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饮食是最好的。
日常生活中,怎么保护呢?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不要暴饮暴食。早餐一定要吃,三餐规律适量。
经常不吃早餐,胆囊里的浓缩胆汁排不出去,就可能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过高,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胆结石。
如果吃的过于肥厚油腻,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也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喝奶茶、吃甜食过多,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加速胆固醇沉积。
尤其是疫情期间,很多人会忍不住大快朵颐、天天跟家躺尸除了睡就是吃,增重还是小事,给胆囊造成过大的压力,埋下隐患,就是大事了。
另外,要定期做腹部超声检查,已经有胆囊息肉或胆囊结石的,万不可掉以轻心,要积极治疗,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