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早中晚期治疗方式—壹方祛颤汤

2019年09月26日 419人阅读

手抖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初期不易察觉,主要临床症状为运动性震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大量长期使用药物疗效衰减且会诱发严重不良反应。中医认为肝肾亏虚是手抖发病之本,风、痰、火、瘀、毒为致病之标。
早期注重中药调理
初期病情较轻,以中药治疗改善症状。此期患者多为中年,肝肾渐虚,精气渐亏,精血暗耗,或因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涨,横窜筋脉,或因饮食、劳逸失度等诸多因素导致风气内动,扰及筋脉,发为颤证。因此,采用滋水涵木法论治,基于滋水涵木法的理论指导,结合多年临证经验,研制出具有补益肝肾、平肝潜阳、熄风定颤功效的方剂(药物组成:鳖甲、龟甲、制首乌、炒杜仲、天麻、僵蚕、珍珠母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祛痰不理脾,非其治也。故熄风止颤的同时应着重健脾益气,以杜生痰之源。常以党参、黄芪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炒白术健脾燥湿,白豆蔻、砂仁、薏苡仁、陈皮、香附、木香理气健脾、芳香化湿,与补益药合用以防壅滞中焦,影响脾胃运化。阴虚者加百合、麦冬、玉竹以养阴,脾肾阳虚者加淫羊霍、鹿茸健脾温补肾阳。另加用搜剔脉络顽痰瘀血的蜈蚣、全蝎使内积之浊邪得清,痰瘀得化,促进新血生成及运行。
中期强调结合治疗
随着病情逐渐加重,此期患者出现头部或肢体颤振严重、筋脉拘急、等症状,兼症可见面容呆滞、晦暗无华、毛发焦枯、智能减退、唇甲紫暗、舌质暗紫、苔白腻或黄腻、脉沉细涩。以逐瘀通络、活血止颤为治则,善用血府逐瘀汤为主方加减。临证常加用水蛭、地龙、全蝎等搜风剔络之品,肢体震颤、行动迟缓、腰脊酸痛明显者,加用乳香、没药、细辛、延胡索等舒筋活络止痛;震颤日久,肢体筋脉拘挛、屈伸不利,上肢重者,加桂枝、桑枝温经通络,下肢重者加川牛膝、木瓜、鸡血藤、伸筋草以舒筋通络活血。
虽然中药有毒副作用小等优势,但其针对性差、起效慢,在改善方面难以迅速取效。故需联合选用中成药等配合治疗,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变化缓慢增加药量。对于病情进展缓慢,年龄在70岁以下,发病数月或数年后就诊。
晚期以多途径治疗
晚期手抖病程较长,临床症状较重,因此,此期应多途径综合治疗。需肝、脾、肾三脏并治,气血兼补,善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化裁。对于肢体颤振,脚弱腿软,兼见头眩耳鸣,遇事善忘,甚则呆傻、愚笨,生活不能自理者,以益肾填精、补髓熄风为治则,方选地黄饮子加减,若腰膝酸软、耳鸣如蝉等肾精亏虚甚者,可加用阿胶、鹿茸霜、紫河车、龟甲胶等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血,补肾填髓。因补益类药物多黏腻碍胃,故可加入醒脾理气、消食化滞的木香、陈皮、香附、枳实等。在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治疗时当审证求因,权衡主次,把握主线,辨证化裁,处方用药以平和为贵。中西结合的治疗模式和思路,优势互补,病证结合,从而达到“增效减毒、延缓进展”的治疗目的。
本期文章就到这里,温馨提示:本文由高伟亮整理发布,禁止抄袭搬运文章,如有问题请联系微信(tyy1597),您的健康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