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用药,重视药物性肝损伤!
2021年12月01日 840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近期,我科收治多名严重药物性肝损伤,仔细追问,患者多是未在医师指导下自行购药治疗疾病或调理身体。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它有哪些危害呢?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 传统中药(TCM)、天然药(NM)、保健品(HP)、膳食补充剂(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 的肝损伤。
DILI 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ALF)甚至死亡!
哪些药物可以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呢?
已知全球有 1100 多种上市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常见的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抗感染药物(含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代谢性疾病用药、激素类药物、 某些生物制剂和传统中药等。
目前国内有报道相关药物涉及 传统中药(23%)、抗感染药(17.6%)、抗肿瘤药(15%)、激素类药(14%)、心血管药物(10%)、非甾体抗炎药(8.7%)、免疫抑制剂(4.7%)、镇静和神经精神药物(2.6%)等。
其中国内报道较多的与肝损伤相关的中药有何首乌、土三七,以及治疗骨质疏松、关节炎、白癜风、银屑病、湿疹、痤疮等疾病的某些复方制剂等。
用了上述药物一定会得药物性肝损伤吗?
答案是否定的。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学因素和非遗传学因素。
遗传学因素主要是指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和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等的基因多态性相关。不同种族可能存在差异。
非遗传学风险因素众多,如下:
(1)高龄;
(2)女性;
(3)妊娠:妊娠期药物性肝损伤常见可疑药物有甲基多巴、肼苯达嗪、抗生素、丙基硫氧嘧啶(PTU)及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等;
(4)基础疾病:有慢性肝病基础如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病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糖尿病也是某些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易感因素;肿瘤及心脏病也是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危险因素。
(5)过量饮酒可能增加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
(6)当然,服用药物的化学性质、剂量、疗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常也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有关系。
发生了药物性肝损伤会有哪些不适呢?
药物性肝损伤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
急性发作时症状通常无特异性。潜伏期差异很大,可短至 1 至数日、长达数月。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有血清 ALT、AST 及 ALP、GGT 等肝脏生化指标不同程度的升高。部分患者可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淤胆明显者可有全身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和瘙痒等。少数患者可有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关节酸痛等过敏表现,还可能伴有其他肝外器官损伤的表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 ALF 或亚急性肝衰竭(SALF)。
慢性的病程长,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等相关症状。
出现上述症状,一定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如实向医生提供近期的用药史,包括药品名称、用药时间、剂量等等。
发生了药物性肝损伤如何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按严重程度分为1-5级:轻、中、重、急性肝衰竭、致命!
记住:及时停用可疑的肝损伤药物是最为重要的治疗措施!同时积极寻求医师帮助。
3级以上以及1、2级经治疗效果不佳者需住院治疗!治疗包括保肝利胆等药物,严重者需要人工肝、肝移植等手段。
药物性肝损伤预后如何?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慢性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后总体上好于组织学类型相似的非药物性慢性肝损伤。
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一般在停药3个月~3 年恢复;少数患者病情迁延,最终可出现严重的胆管消失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预后不良。
怎样预防药物性肝损伤发生?
减少药物性肝损伤需要医务人员与大众共同努力,重视老年人、儿童、孕妇用药安全,重视多种慢性病患者用药安全等。
要加强安全用药的公众健康教育,身体不适时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特别是要消除传统中药(TCM)、天然药(NM)、保健品(HP)、膳食补充剂(DS)“无肝毒性”的错误认识!
专家介绍
阚晓
山东省立三院(山东省消化病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从事肝病临床工作近20年,擅长治疗各类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尤其是对慢乙肝精准抗病毒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肝癌的介入治疗(包括TACE、微波、射频消融术),可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行套扎、硬化、组织胶注射、止血等治疗。
兼任全国医促会门脉高压组委员,山东省消化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内镜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肝病学医师分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济南市内镜协会副主委,济南市内窥镜协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乡村医生分会特约教授。承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传染病教学工作,发表国家级论文10余篇,1项科研成果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