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处理策略
2018年07月12日 748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由于 CAL 血管内膜增生及血栓形成, 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加之瘤内血液滞留, 形成血栓性栓塞而导致心肌梗死或猝死, 故对冠状动脉病变应及时处理。 病变的处理取决于冠状动脉受累的严重程度及范围, 一般包括抗凝、 溶栓、 介入治疗及外科治疗等。 对于轻度冠状动脉病变, 在运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同时, 部分临床医师联合运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目前, 推荐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潘生丁、 氯吡格雷, 直至冠状动脉病变消失后再单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 3 个月后停药[6] 。 对于巨大冠状动脉瘤(> 8 mm )患儿, 主张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华法令治疗,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 Interna-tional Normalization Ratio , INR ), 建议维持在 2.0 ~2.5 。 对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或发生心肌梗死患儿可使用链激酶、 尿激酶或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tPA )以溶解血栓。 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患儿可作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7] 。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血管科袁勇华
冠脉损伤患儿慢性期内膜增厚导致的狭窄性病变及血栓阻塞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 规范的心脏随访至关重要, 尽可能避免心肌缺血的发生发展, 对于出现慢性心肌缺血者, 治疗目标包括: 增加冠脉血流, 预防冠脉痉挛, 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 减轻心脏负荷和氧耗量。
综上所述,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包括不同的类型和程度, 对于这些患儿的处理应从各个方面加以综合判断, 密切观察随访, 以进行合理的分级, 及时给予适当处理, 以最大程度减少或减轻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
摘自:临床儿科杂志 第 28 卷第 7 期 2010 年 7 月 J Clin Pediatr Vol.28 No.7 Jul.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