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

2016年06月13日 188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原发性脑干出血primary brainstem hemorrhage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出血,多数与高血压病有关,约占脑出血的10%,其发病急剧,危害极大,尤其是发病后昏迷发生早、程度深,持续时间长,并发症多,其死亡率高达80%以上,重残和植物生存占相当比例。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内环境的平衡、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重点、精心、全面的护理是提高原发性脑干出血生存率的关键。原发性脑干出血均立即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去大脑强直状态;瞳孔大小多变,上消化道出血;高热,体温不升。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及肌张力增高,去大脑强直,一侧或双侧锥体束征阳性,四肢软瘫;按GCS评分3-7分21例,8-12分9例。CT扫描脑桥出出血,中脑出血,延髓出血。CT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出血灶;多发灶点、条状病灶,CT值46—71HU,平均65HU,出血灶直径2~3.2 cm,出血量在0.8—15 ml;血肿边界清晰20例,10例血肿边界不清;部分出血量大者,脑干增粗,环池变窄或消失或第四脑室移位、受压,部分破入第四脑室或环池,逆行进入第三脑室合侧脑室。

       原发性脑干出血的发生部位极为特殊,不仅因为脑干是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结构,直接影响意识、呼吸和循环等重要的生命体征,而且脑干体积小,很小的出血都将引起严重、致命的后果以及与其它部位不同的特殊临床表现。因此,临床上,除常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观察外,对原发性脑干出血采取以下措施;①严密生命体征、意识、瞳孔、②动态的特殊脑干功能检查、GCS评分,并结合医疗查访,进行综合病情评估;③早期、全程、较长时期的特护护理;④有效的血压控制,内环境的维持;⑤及时、早期、有效的通气建立,对于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尽早使用机械通气和及时的气管切开;⑥对合并有高热患者,实施正规的低温或亚低温治疗;⑦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特别是关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脑干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份组成,是呼吸、循环中枢,由沟通上下传导束、网状结构和许多重要神经核团组成,对维持意识状态、呼吸循环及各种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该部位发生出血,即使微小的出血和血肿可引起严重的后果。其临床表现危重,易出现昏迷、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脑内脏综合征、脑疝、MODS等致命性并发症。近年,随着临床上高分辨的CT和MRI的普及,脑干出血能及时诊断。尤其是针对脑出血,开展了全面的个体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使部分病情得以控制,有效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

       脑干出血与其它部位的脑出血不同,其临床经历凶险,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①意识障碍出现早、深和持续时间长;②瞳孔变化多样,如针尖样瞳孔、眼球震颤、眼球活动受限等。③病情变化多而快:可由偏瘫发展为四肢瘫,病理征由一侧发展为双侧。④重症者并发症多:如呼吸衰竭、体温不升和高热、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糖升高、发热等。⑤预后差;⑥除少数脑干出血量大,破入脑室,引起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者,需行脑室外分流术外,多数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因此,质量的好坏直接与患者预后相关。

       脑干结构的特殊性决定其临床表现复杂,预后极差,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众多。从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包括①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脑室积血的类型。同等量出血位于中脑上部时预后差,可能与下丘脑受影响有关,脑桥出血相对较好,而延髓出血因直接压迫呼吸心跳中枢而病情极为严重。②GCS评分和脑干反射:GCS评分是判断脑干损伤病情轻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GCS计分越高,其预后越好;GCS计分越低,其预后越差。BSR能反映脑干损伤的功能状态。表明脑干损伤的平面越低,预后的情况越差,病人恢复的可能性越小。③体温:体温的改变与其它部位的脑出血存在差异,体温不升和过度高热,一方面提示中脑及视丘下部调节中枢功能失衡和超高代谢的结果,另一方面与是否合并感染有关。但也表明早期出现体温不升比持续高热预后更差。④是否合并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呼吸中枢抑制和呼吸衰竭,表明病灶位于延髓,提示病情危重。应激性溃疡是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在脑干出血的应激状态下,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小血管发生收缩,血液循环减少。胃黏膜因缺血缺氧引起糜烂出血性溃疡。此外呼吸衰竭、是否采用呼吸机、亚低温等特殊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

  关于原发性脑干出血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积极地,严格、全面的动态观察和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其中护理的质量直接与患者的预后效果相关。针对原发性脑干出血的护理,包括:①急性期、近期和恢复期护理;②医生的医疗查房与护理的多种评分法的动态观察结合;③针对个体患者的个体化的综合医疗护理方案与措施。

  个体化综合医疗护理措施包括:①严密多功能监护,早期、迅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必要时进行深静脉插管;②针对脑干出血的特点,多数患者较早出现呼吸不畅、梗阻和衰竭。入院后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误吸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对于呼吸不规则者立即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对于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者可行气管切开术。③中枢性高温,原发性脑干损伤部分患者由于脑干损伤出现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是处理中枢性高热最有效方法。采用的方式有:温水檫浴、酒精檫浴,冰袋冷敷,电冰毯降温。对于身体条件许可者,采用冬眠亚低温治疗。其治疗开始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在发病后6h内为最佳,降温范围以32~34℃为宜,时间为3~5d,使用冬眠药物后半小时内不宜翻身或挪动病人,当血压低于60 mmHg,则应停药。④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病发症的防治重点应包括防治消化道出血,提倡昏迷病人早期(伤后6~24h)留置胃管。每次灌注营养液前应抽取胄液,灌注后注意有无腹胀、呕吐以及大便颜色,同时密切注意血压、脉搏的变化。若出现抽出胃液颜色为血性或咖啡色,或出现腹胀、柏油便应考虑有消化道出血,立即汇报医生,予持续胃肠减和抑酸剂的使用。肺部感染是脑干出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或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能有效地改善呼吸功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微生物,减少呼吸的无效腔,提高氧合率,改善脑缺氧纠正高碳酸血液及酸碱平衡失调,减轻脑水肿和脑继发性损伤。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可尽量挽救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早期的胃肠内营养、急性期角膜口腔护理、尿路感染、预防褥疮发生以及肢体强直及挛缩的护理对改善脑干出血的预后具有积极的帮助和意义。

  脑干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

  传统治疗方法

  多年来临床上对脑干出血均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主要的治疗方式如下:(1)给予呼吸道支持,给予口咽通气管或者气管插管,必要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加强气道管理;(2)行脑室外引流,降低颅内压;(2)应用甘露醇和呋塞米,部分患者联合应用白蛋白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3)给予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如出现消化道出血积极对症处理;(4)给予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和对症等治疗;(5)昏迷患者给予鼻饲饮食,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6)出现癫痫患者,给予抗癫痫药物对症治疗。

  定向穿刺治疗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脑干出血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方法,需要有特殊的器械和设备,且该技术手术时经路长,即经额或额后顶-侧脑室、丘脑前外侧苍白球区-中脑-脑桥,该入路还有可能造成较严重的副损伤,而且存在清除血肿不彻底及止血困难等问题。Backlund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清除一例脑干血肿,取得了较好结果。其优点是手术可以在局麻下进行,定位精确、操作简单、损伤小,但是对于没有完全液化的血肿很难清除。国内有少量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报道。

  显微手术治疗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开颅手术治疗,传统的开颅手术因手术器械和技术的限制,手术副损伤较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常常造成颅神经、脑干核团和纤维束的损伤,致使并发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于现在,开颅手术被认为对治疗脑干出血无益。大多数作者的报道中,手术死亡率都较高,Fewel和Manno等人报道手术死亡率为40-65%。而也有取得成功的零星案例。在严格选择病例基础上,1982年,O'Laoire等人报道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干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991年,Colak等人报道了3例手术治疗成功的患者,这些患者均完全或者近全恢复,但是这三例病人均出血量相对较小。自1980年以来,有关脑干出血的研究停滞不前。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学技术的进步,术中神经导航系统及术中超声的应用使我们对微小的病变做到精确定位;术中核磁成像使我们对病变的切除程度可以在术中反复验证病变切除情况;而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的使用加强了手术的安全性;手术显微镜性能的提高,激光刀和超声吸引刀等手术工具的革新,使微创甚至无创切除复杂和深在的颅内病变已成为可能。这些技术的革新,为在以往被认为是“手术禁区”的脑干开展“微创”手术治疗提供了选择和保证。相比较穿刺治疗手术,显微手术治疗的优势在于可在直视下短时间内一次性彻底清除血肿,并且可处理出血的责任血管。其缺点在于其潜在的副损伤可能大于穿刺手术,且必须在全麻下进行,对于年老体弱、患有多种疾病和出现多种并发症患者并不适合。

       关于脑干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国内外报道并不多,目前对于脑干出血的手术指征并无统一标准,李国平等提出手术指征和手术禁忌症为:(1)占位效应明显,脑干出血超过脑干平面1/3以上,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或进行性加重;(2)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病情逐渐恶化;(3)有脑室系统受阻表现;(4)意识障碍为嗜睡至中度昏迷。出现下列情况则不考虑手术:(1)脑干出血少量,无明显脑室系统受阻:(2)无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重达深昏迷;(3)双侧瞳孔散大固定;(4)生命体征紊乱;(6)有其它手术相对禁忌。

       手术入路的选择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根据血肿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其原则是:(1)手术路径最短;(2)脑干损伤最小;(3)容易清除脑干及其它部位的小血肿;(4)易于解除脑积水及颅内高压;(5)其它神经废损最小。

       手术中应注意(1)显微手术技巧:手术应在显微手术镜下进行(放大3.5~5倍),应尽可能减少手术对脑干的创伤,能通过血肿已达到进入脑干的创道为首选,对于未破脑干血肿,应选择对意识、运动重要的神经核团损伤最少的部位切开组织,切开应以纵形切开,应以显微吸引器吸出血肿,应尽可能在血肿创腔内进行,不要超过血肿腔边缘而损伤周围组织,结合用水冲洗使其血块松动,又达到完全清除血肿的目的,充分清除血肿才能同时达到解除梗阻性脑积水,因为大多数脑干内出血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三脑室、中脑导水管或四脑室梗阻。(2)止血:一方面尽可能在血肿腔内进行操作,避免损伤脑干组织引起出血,如遇明显出血,一般用棉片轻压或用止血纱布即可,尽量不用双极电凝止血,除非遇到活动性出血,可考虑吸引出血管后夹住血管后用双极电凝止血(双极电凝开致最小避免电极热传导,并避开脑干组织。

       关于脑干出血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报道很少。国内李浩等报道21例显微手术治疗脑干出血患者,术后随访6-18月,9例患者生活基本自理,7例长期卧床,5例死亡;刘维生等报道11例显微手术治疗脑干出血患者,术后随访6-18月,3例死亡,3例患者生活基本自理,5例长期卧床,此外国内还有少量脑干出血手术治疗的报道。但这些报道均为小样本回顾性研究,且未与保守治疗组进行比对研究,无法判断手术治疗的疗效。

  加强急性期护理、严密病情观察,控制血压,早期亚低温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并发症防治对于挽救患者生命,防止二次损伤,减少死亡率、降低残疾率有重要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