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王澍寰院士
2018年12月11日 376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今日浏览中华手外科网发现导师王增涛教授发布的有关手外科鼻祖王澍寰院士逝世的消息,令人惋惜,此时心情无比沉重,特将此消息转发给从事手外科的同仁们,以表对他老人家的崇拜与惋惜之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创伤骨科石守印
昨天上午惊问噩耗,中国手外科的鼻祖王澍寰院士逝世了。心情顿时沉重起来。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学术界,王院士这样的真正大学问家离去,无疑是学术界的巨大损失。
昨天上午,我本想第一时间在中华手外科网上发布这一消息。但是我真的不愿意在网上发布这样的消息,也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的消息。当时的想法有点奇怪,好像我不发消息,大家就不知道王院士去世,王院士就真的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似的。
当时正在与丁小珩主任商量这个周末青岛会议的事。因为前天听田光磊主任讲,王院士身体情况不好,正在抢救,山东省手外科学会年会有可能来不了了。昨天丁主任又去电话确认能不能参会,结果听到不好的消息,说是10分钟前我们敬爱的王澍寰院士逝世了。
上个世纪50年代,王澍寰院士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手外科。1964年,王院士成功为一位4岁小男孩接活离断的示指,这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断指再植。
作为一名中国的手外科医生,无论你承认与否,你的身上一定打着王院士的烙印。中国早期的手外科医生,几乎全部是到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接受过王院士的培训的。我没有直接去积水潭医院手外科进修,但是我刚毕业时带教我的上级医生张成进教授那时刚刚从积水潭医院手外科进修回来,我早期所接受的有关手外科的全部概念,几乎都是王院士的。
中国手外科在王院士之前是空白。他59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手外科之后不久,中国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所以至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没有一本手外科相关的书籍,手外科医生诊治疾病没有专业的书籍供参考指导。于是王院士在当年没有很多的文献参考的情况下,组织人员,用钢笔,一笔一笔地写出了这本影响中国医学进程的巨著《手外科学》。书稿写好了,又一遍一遍地反复推敲修改,很完美了才送到出版社,但让现在的人无法理解的是,当年的出版社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手外科学》的书稿也必须接爱贫下中家的审查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出版。出版社给了一个当年在中国很著名的“赤脚医生”的名字和住址。谁也不会理解,这部包含着王院士等人多年心血,也包含着中国手外科人的期待的书,能否出版?命运还掌握在乡村赤脚医生的手里。于是王院士手捧着一大箱子《手外科学》的手写稿,坐了几天火车,再转乘汽车,之后再坐上马车,辗转找到了那位赤脚医生。用脚后跟想大家也知道,这位赤脚医生肯定看不懂,他让王院士把书稿留下,等他慢慢审好了之后给寄回去。王院士回到北京左等右等也等不到书稿审查好后寄回来。好在70年代末中国发生了变革,没等赤脚医生审查完,最终还是出版了。这就是王澍寰院士主编的中国第一本手外科学专著的艰难出版过程。在2003年与王院士一起坐车路过某省的一个农村地区时,他老人家很平静地讲这个地方他以前来过,就是当年送书稿给赤脚医生审查时来过。
王院士是中国医学界的正能量。他在当积水潭医院时,将整个积水潭医院的学术水平向前大大地推动了。当年不光是手外科,烧伤科、创伤骨科等等很多学科都是在国内首屈一指的。虽然他早就是院士了,但至到现在积水潭人都更愿意称他为王院长。他当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和创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时,也都是无私奉献,不为一已之利,帮助和扶持了全国很多医院。手外科和显微外科泰斗杨东岳教授60年代初到积水潭医院参观学习后回到华山医院创建了手外科;89医院王成琪教授80年代做小儿断指再植吻合直径0.2mm的微小血管,当时国内外都不相信,是王澍寰院士首先给予肯定的;401医院程国良教授,从积水潭医院进修之后才从事手外科的。。。。。。。。在学术官僚盛行,门派观念当道的现今中国,我们是多么舍不得王院士这样的真正有胸怀的大家!
学术界浮躁,医生评价体制错误混乱,王澍寰院士多次给我们指明方向:医生最重要的是具有高的诊断与治疗水平,而不是为了发论文而造论文。
2001年,为了工作的事我冒然去找王澍寰院士。他老人家当时并不认识我,但是仍然热情接待了我,并亲自打电话给钟世镇院士等大牌专家,帮我介绍工作。在我到省立医院时,王院士郑重地嘱咐我:你还年轻,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被名与利左右了个人与科室的发展;现在有些专家向权看向钱看向名誉看,不要学他们。这些年王院士的这些话一直在影响着我。
手捧着王澍寰院士78年出版的中国第一部手外科专著《手外科学》,纸泛黄,页卷角。仙人已驾黄鹤去,空余宝书捧手中。
据悉,王澍寰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0月12日9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是日正逢山东省手足外科年会在青岛召开,到时让我们在大会开幕时全体手外科同仁向伟人默哀以示感怀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