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转引自《山东卫生》
2018年07月26日 733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人物简介:陈宪海,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山东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科普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6部。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在2003年防治非典和2008年抗震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受到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农工党中央表彰。2008年入选山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学科带头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陈宪海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这是《大医精诚》中的一段话,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陈宪海正是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实际工作中一以贯之,展示出一个现代中医师的风采。
发展慢了就要落后
陈宪海走上学医的道路源于他的求医经历。
上小学的时候,老中医陈万年先生让陈宪海第一次领略了中医的神奇。那时的陈宪海身体较弱,经常感冒发烧。偶然到陈先生的诊所,扎上银针,喝上几服中药,很快就恢复了。之后陈宪海感冒发烧的次数明显减少,这引起陈宪海极大的好奇和对中医学的无限向往。也就是从那时起,陈宪海就暗暗树立了一个志向,长大后也要掌握中医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并为此不断努力。1981年高考,抱着当医生的梦想,陈宪海选择了山东中医学院。
1986年毕业后,陈宪海回到原籍嘉祥县人民医院工作。若要做好一名医生,高超的医疗技术是立身之本。陈宪海在参加医院各类活动的同时,自己也制订了 严格的学习计划,白天从事诊疗工作,晚上和休息时间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刻苦攻读有关书籍和文献。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加上个人的努力,陈宪海很快实现了从中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角色转变。“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中医药学博大精深,要继承弘扬中医药事业需要更多的思考、钻研。陈宪海一方面饱览医学古籍,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汲取营养,一方面搜集中医古方、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从中“淘金”。偏爱研究的习惯,加上旺盛的求知欲,使陈宪海的临床经验日渐丰富,对一些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时,嘉祥县老慢支和胃病患者较多,陈宪海用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1993年晋升为主治医师后,重点从事呼吸及消化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陈宪海感到,在会诊、学术交流等场合与高层次医院同行者的交流越来越困难,业务能力、知识更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距日益扩大。简单的学习进修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陈宪海迫切希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 努力,陈宪海考取了中西医结合专家姚保泰教授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中医附院工作。
陈宪海常说:“大家都在进步,如果你的发展速度慢了,就会落后。”一种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他勤奋探索。近年来,陈宪海先后发表医学学术论文20余篇、科普文章2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6部,2008年他入选山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学科带头人,并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作为协作单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种负责人,陈宪海参与国家“973”课题《症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他主持的科研课题《小蘖碱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的影响》,用现代医学语言阐述治疗机制,获得山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的《寒邪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生命重托怎敢轻心
在门诊看病很累,因为陈宪海看门诊时看得很慢很细致,不放过任何一处疑点。一次,一个患者因为咳血来找陈宪海。陈宪海发现患者面色红润,不像有呼吸系统疾病,听诊肺部没有发现杂音,胸透片和血液检查也显示正常。可是患者不时咳血,怎么回事?“消化道、呼吸系统都没问题,嘴里都是血,可能是口腔出现问题”,陈宪海马上建议患者去口腔科或耳鼻喉科检查一下。后来才确定患者三天前在外院拔牙,饮食不慎损伤创面引起出血,血呛到喉咙里,咽喉受刺激不停咳出来。因为出血部位偏后,才误以为是 咳血。
在临床工作的经历使陈宪海感到,现代医学迅猛发展,要对疾病的研究比较透彻才行。中医科研更需要结合现代医学。作为中医肺系疾病文献研究的博士研究生,陈宪海不但熟读《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更对每一类病证的用药加以科学的归纳,从出现频率最高的 方药中求实效。在四川抗震救灾中,陈宪海根据当地中药资源丰富的特点,针对当地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较大,多风多雨造成灾民们易感风湿、肠胃紊乱等病症,因地制宜地教授病人用桑叶、桑枝、生姜泡水治疗,得到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高度评价。
“患者将生命交到我们手中,怎敢不用心”。在总结坚持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陈宪海提出老年人肺炎发病的“虚毒”学说。肺炎属于中医“风温肺热病”范畴,“毒”是风温肺热病致热、致变、致疾的重要因素。肺炎的发生、发展、转归与“毒”有密切关系。陈宪海认为,老年人体质虚弱且多有宿疾,宿疾之中又以喘病、肺胀为多。肺部宿疾缠绵不愈,不但影响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致全身正气亏虚,而且还影响气道局部抵御外邪的能力,使外邪更易入侵。陈宪海将老年人肺炎的病机特点归结为“毒”与“虚”。他强调中医辨治老年人肺炎,应根据其病机“毒”与“虚”的 特点,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解表、解毒、化痰及扶正等方法。针对一位哮喘患者由于发病的环境、季节、体质的改变,诱发因素的不同,陈宪海先后采取了四种不同的处方治疗。一位60多岁的老年人常年干咳,在家乡被诊断为肺癌,家人十分紧张,转到中医附院复查治疗。陈宪海经过认真检查,全面分析病情,认为虽然老人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而且CT图片也显示肺部阴影,但结合老人既往患有慢性肺气肿、肺结核的病史分析,他认为老人患的是陈旧性结核病,伴有支气管扩张症。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陈宪海有针对地为其制订了治疗方案,使用千金苇茎汤,加上医院自制的急支合剂。同时,根据老人具体情况,短时间配合西药抗感染治疗,并在老人 症状基本控制后,给予中药六君子汤调理。仅几个月,老人就完全恢复了。
医术要精 ,待人要诚
陈宪海常说:“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不但治疗患者的躯体病,还治疗患者的精神,医术好之外还要医德好。医术要精 ,待人要诚。”这在他行医生涯中贯彻始终。
对于每位患者,陈宪海都认真研究,制订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总是以花费省、用要少、疗效好为目的。为了保证患者有问题能够随时得到解答,陈宪海把自己的手机号告知患者。无论多晚多累,只要是患者的电话,陈宪海总是耐心细致地解释,让患者满意。汶上县一名乡村医生的母亲患有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20余年。陈宪海接诊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很快就控制了病情。支气管哮喘是一个需要长期规范治疗、生活调理的慢性疾病,陈宪海就定期与这名乡村医生保持联系,什么时候用药、用量多少、生活注意事项都加以提醒,乡村医生遇到疑难问题也随时请教。一来二去,3年间不但患者病情稳定,而且那名乡村医生诊疗水平也突飞猛进,成为当地呼吸疾病治疗的“名医”。
与患者亲切交流、熟知每个患者的病情是陈宪海对自己的一个基本要求。“住院治疗的呼吸类疾病一般较重,呼吸疾病会导致患者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如焦虑、抑郁甚至轻生的念头。见佊苦恼,若己有之。患者的思想感情和家庭、社会等因素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作为医生也需要掌握”。他接待过的患者都说,陈大夫是个性情中人,言语幽默风趣,每一个与他接触的人都会感受并分享到他的快乐,那是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感觉。从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到学科专业,他与每个人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听过他一番睿智有趣的开导,患者所有的烦闷一扫而光,在不知不觉中,与他拉近了距离。
6月1日是陈宪海的生日,这个原本与儿童节重合的日子总是与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多少也有了些传奇的色彩。2003年的生日他是在非典隔离病房中度过的,,2008年的生日他在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度过的。
2003年,非典袭来,陈宪海在中医附院发热门诊隔离区工作长达3个月之久。生日时正是门诊接诊人数最多的时期。为了更准确的了解病情,陈宪海冒着被飞沫感染的危险,解开就诊者的口罩,近距离观察每一名就诊者的舌苔变化,。天气闷热,为了防止感染医院规定任何人不准随意脱下防护服,防护眼镜、口罩、手套、连体隔离服将陈宪海全身罩得严严实实,热量在隔离服下积聚,闷热不堪,急需补充水分。因为厕所在无菌区外,上厕所要更换一次防护服,为了少上厕所,陈宪海工作时基本不喝水,吃饭时才稍稍喝上几口汤,尽量一天就上一次厕所。隔离区的医疗文件不能带出去,他们只好在房间带着手套,把一张张记录的资料铺到地上,然后蹲着看一句在电脑里录一句,一直干到深夜11点。
2008年6月1日,陈宪海是在汶川地震重灾区平武县度过的。白天,陈宪海在海拔近2000米平武县龙安镇两河堡村巡诊和预防接种。村子居民住得很分散,一座大山仅民住十几户居民。由于甲肝疫苗需要冷藏,陈宪海与同事只好采用定点接种的方法,沿着崎岖的山路,挨门串户。他们背着药品、食品走了2个多小时才见到第一个居民,晚上7点多,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营地。还没等吃完晚饭,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就将许多帐篷刮倒,生活用品满天飞,来不及多想,陈宪海马上投入到保护药品、食品的“战斗”......
没有鲜花,没有蛋糕,有的只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赤诚之心,正如陈宪海在自己日记里写的那样:“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能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感到无比的光荣。”
《山东卫生》记者 卢骁
陈宪海与四川地震灾区儿童在一起
陈宪海做学术报告
陈宪海在给研究生上课
陈宪海在查房
陈宪海参加三下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