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宝宝生病了是否去医院?
2020年02月14日 837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近期我们在“微医医生端”在线咨询活动中经常被问及“宝宝发热、宝宝咳嗽要不要去医院?”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冬春时节,早晚温差大,空气干燥,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当下正值疫情流行期,医院是相对易感区域,宝妈们特别纠结,到底要不要带宝宝去医院?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区别,以供非重点疫区的宝妈们针对自家宝宝的情况理性选择。普通感冒 我们平常说的感冒,实际上就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平时家长带宝宝到医院就诊时,医生诊断的“上感”就是此病。上感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约占宝宝日常疾病的80%以上。它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以及其他致病微生物侵犯鼻、咽、扁桃体及喉部而引起。其中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由病毒引起的上感可继发细菌感染,或发病开始即由病毒、细菌同时感染,我们称之为“混合感染”。本病虽不是传染病,但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空气和直接接触传播。
宝宝感冒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宝宝自身机体抵抗力较弱。2.家长护理不当,使之受凉。如寒冷季节洗澡、宝宝出汗后吹风、天气变化没有及时加减衣物等。3.有密切接触感冒者。宝宝感冒时有哪些表现:1.感冒初期多以“卡他”症状为主,如流清涕、打喷嚏、流眼泪等。2.发病初期可不发热或低热,随着疾病发展体温逐渐升高,部分宝宝高热或体温升高时可发生“抽风”,医学上称为高热惊厥。3.咽部不适,包括咽干、痒、痛,张口发“啊”音时可见咽峡部充血、红肿。部分宝宝会由于咽痛而进食欠佳。4.咳嗽,可表现为干咳或咳痰,若合并细菌感染,则会咳黄痰。5.部分宝宝可出现流泪,是由于眼睛结膜发炎或病原微生物刺激鼻黏膜反射性引起。
宝宝感冒后应如何处理:1.注意休息 感冒早期应卧床休息,减少外出,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疾病恢复。2.多饮水 饮水可及时补充因发热出汗丢失的水分,也可对咽部病毒、细菌起到冲刷作用。3.合理饮食 给宝宝提供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稀饭、面条等;可补充富含维生素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避免进食鱼腥、油腻、辛辣食物。4.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是降低室内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浓度的有效方法。如不能开窗通风,可用空气消毒机。5.对症退热处理 体温在38.5°C以下,没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可以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退热。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还没有发育完善,发热时一般不用退热药,以物理降温为主。常用物理降温法有:首先宝宝适当减少衣物,穿透气舒适棉衣,盖轻便薄被,避免捂汗,捂汗时由于热量聚集,散热不好,容易引起宝宝抽搐。湿毛巾或退热贴敷额头,可用略高于宝宝体温的温水泡澡或温水擦浴,擦拭宝宝的颈部、腋窝、肘窝、四肢、腹股沟、腘窝等处。由于酒精可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中毒,现在多不提倡酒精擦浴。若宝宝体温持续升高不降,体温在38.5°C左右可使用退热药物,常用的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赖氨匹林、牛磺酸、羚羊角颗粒等。若宝宝服药困难,可用布洛芬栓剂纳入肛门。若持续发热,可间隔4~6小时重复给药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若宝宝在家里发生高热惊厥,家长要保持镇静,可做如下处理:1)让宝宝躺在床上或平地上休息,松开衣领,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以利于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流出,防止呕吐物吸入气道引起窒息。2)对牙关紧闭者,不能强行撬开牙齿,不要把手指或其他物体塞入宝宝口中;3)不要掐人中,这种做法往往没有效果,还会损伤宝宝稚嫩的皮肤;4)不要强行按压抽搐的肢体,试图使其停止抽搐,以免导致骨折和关节损伤;5)可用手机记录下宝宝抽搐的情景,有利于医生分析病情;6)若宝宝抽搐发作持续超过5分钟,或短时间内连续发作,中间意识状态不恢复,或发作停止10~15分钟后仍不能恢复意识,应呼叫救护车立即就医。6.抗感染治疗 感冒初期多建议服用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感冒药,如小儿金翘颗粒、清开灵、鱼腥草、山腊梅叶颗粒等;对于氨酚黄那敏的使用仍有争议,若宝宝以流清涕、打喷嚏、流眼泪的症状为主,可适量服用氨酚黄那敏颗粒;若合并细菌感染,如流脓涕、咳黄痰等,则应给予有效抗生素,如希克劳、头孢丙烯、头孢克肟、头孢地尼等,可加用止咳、分泌物化解药物。 感冒病程大约1周,超过10天以上不愈者或宝宝精神状态不好,如嗜睡,情绪异常,或发热时间较长、症状渐重或迁延不愈,请及时带宝宝就医。
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中国以冬春季多发。流感潜伏期通常为1~3天,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按病毒型别不同分为甲、乙二型,我国甲型流感最为常见,乙型流感流行强度低于甲型流感,两者均可引起季节性流行。流感病毒容易变异,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接触传播,依据病情可分为普通型流感、重症流感、危重症流感。轻型流感 发热仅为轻或中度发热,全身及呼吸道症状都较轻,2~3天内可自我恢复或痊愈。流感病毒性肺炎 肺炎型流感起初与典型流感症状类似,但1~3天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胸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及心、肝、肾等多器官衰竭。 这类流感多发生在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疾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在病程5~10天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危及生命,治疗难度大,死亡率较高。
对于儿童来说,当身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就医:1.发热达40°C以上,或反复高热;2.咳嗽渐进性加重;3.胸痛或严重的肌肉疼痛;4.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口唇发绀;5.脱水,8小时内无排尿;6.癫痫发作;7.慢性疾病恶化。
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背景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 2020 年1月7日,实验室检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1月10日完成了病原核酸检测,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月7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 目前的研究显示,2019-nCoV可能来自野生动物,其具体来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具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易发展为重症。儿童确诊病例不多,大多症状较轻,尚无死亡病例报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密切接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导致儿童感染的主要途径。临床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多为3~7 天,可达14天,据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或可长达24天。对已报道的儿童确诊病例资料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最小30小时,最大17岁 。临床可表现为无症状,或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也可能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从目前收治的儿童病例情况来看,多数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可无发热或肺炎表现,预后良好,多在1~2周内恢复,部分儿童病例或可进展为下呼吸道感染。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发生感染和新生儿感染病例。目前由于儿童病例数较少,随着病原学检测的广泛应用,病例数可能会增加,有待更多的临床数据来进一步观察。虽然截至目前暂无儿童患者死亡病例,但不能忽视潜在的死亡风险。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流行期间,尽管儿童患者与成人相比症状相对较轻,但也曾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 d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2)发病前14 d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3)发病前14 d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4)聚集性发病。对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史的儿童需监测体温和临床症状,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去指定医院排查;对于新生儿,若其母亲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生儿必须进行病原学检测,根据病情实施病房隔离或居家隔离观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已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但按甲类管理。需要从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3个环节进行预防。控制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根据患儿病情轻重,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居家隔离观察或去指定医院治疗。居家隔离患儿尽量单间居住,减少与共同居住者的接触机会,居室保持通风,患儿使用后的物品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照顾患儿者应佩戴口罩,口罩使用后应妥善处理。阻断传播途径 防止呼吸道或接触传播。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臂弯等遮住口鼻。咳嗽手捂之后或从公共场所返回以及饭前便后需彻底清洁双手,洗手前尽量不接触口、鼻、眼。
儿童玩具需要定期消毒,如56℃加热30分钟、75%酒精、含氯消毒剂或紫外线等。保护易感人群 1)减少感染暴露机会。应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人群密集或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去时需佩戴口罩;不要接触和食用野生动物;不要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的市场。2)加强暴露儿童监测。对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史的儿童,需监测体温和临床症状,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去指定医院排查;对于新生儿,若其母亲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生儿必须进行病原学检测,根据病情实施病房隔离或居家隔离观察。3)增强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均衡膳食、保持口腔健康、适量运动、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避免被感染的重要手段。保持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正在研发过程中。
如何甄别疑似患者?
对湖北以外省份的疑似患者应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临床表现: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2)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胸部影像学检查示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和/或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者可诊断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 确诊病例体温恢复正常3 d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2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 d),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疑似病例连续2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 d),可解除隔离。
就医注意事项 1)就医前可提前电话或网上预约,以减少候诊时间,减少陪同人员;2)出门后及就医全程应佩戴口罩;3)尽量乘坐私家车,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重症患者可呼叫救护车运送,途中适当开窗通风;4)注意咳嗽礼仪,保持手卫生,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5)被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用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6)就医时,应如实详细陈述患儿病情,尤其应如实告知有无流行病学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资料:李兴旺教授对《流感诊疗方案》的解读和《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