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迁延性、慢性腹泻,通常将病程大于3周定义为慢性腹泻。我国的发病率是3%~5%。慢性腹泻迁延不愈,若不及时控制,可造成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
一. 胃源性疾病
1.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慢性腹泻患者中,萎缩性胃炎在腹腔疾病所占的比例为 2.6%。
2. 胃癌:其腹泻机制为肿瘤持续分泌大量胃泌素等生物活性因子刺激肠蠕动并影响肠道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研究还表明胃部肿瘤行胃大部切除或胃全切后导致营养不良,引起倾倒综合征,进而引发腹泻。
二. 肠源性疾病
1. 肠道感染性疾病:
(1)痢疾:可侵入肠道,破坏肠粘膜上皮屏障,导致肠壁溃疡,引起腹泻。腹泻程度从轻度、间歇性腹泻到爆发性、致死性不等。
(2)肠结核:占肺外结核的 4%。分为溃疡型、增生型、混合型,溃疡型患者的腹泻症状更多见。结核杆菌侵入肠道的淋巴组织,导致肠壁形成溃疡,引起腹泻。粪便呈糊状,多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
(3)肠血吸虫病:其腹泻的机制可能与虫卵在肠道内移行,因机械性损伤引起肠壁的出血、水肿。另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超敏反应也可导致腹泻。
2. 肠道非感染性疾病
(1)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腹泻主要与肠道粘膜炎症所致的炎性渗出、肠粘膜对钠水的吸收障碍、通透性的改变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
(2)肠易激综合征(IBS):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6.53%。肠道炎症、细菌过度生长、中枢失调是引发腹泻的主要原因。
(3)肠道菌群失调:人体胃肠道的微生物群可帮助消化,有分泌粘液及屏障的功能,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至关重要。当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改变时,即会引起腹泻,二者互为因果。
3. 肠道肿瘤
1. 大肠癌:腹泻是部分大肠癌患者的早期症状。病灶越靠近直肠,腹泻出现的越早,大便次数越频繁。腹泻机制是肿瘤对肠壁的刺激导致肠蠕动增加、肿瘤溃烂和肠道感染等,可行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活检进一步确诊。
2. 胃肠道淋巴瘤:腹泻的发生可能与肠黏膜受到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的破坏,导致肠道分泌增有关。同时,肠吸收不良和肠道蠕动增强也在腹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选自:张莉娟,276 例慢性腹泻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