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便识疾病
2017年10月18日 1129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血、尿、便检查通常被称为「三大常规」。粪便常规检查对诊断肠道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胃肠道及附属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消化道肿瘤的筛选检查及黄疸的诊断与鉴别均有一定应用价值。关于粪便常规检查,消化科医生一定要掌握以下这5点。
正常人的粪便是什么样子的?
正常人大多每天排便一次,量为100~300g,随进食量、食物种类及消化器官功能状态而异。摄食细粮及以肉食为主者,粪便细腻而量少,进食粗粮及多食蔬菜者,因纤维素多使粪便量增加。正常成人的粪便排出时为黄褐色圆柱形软便,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久置后由于粪便中胆色素原被氧化可致颜色加深。正常粪便因含蛋白质分解产物而有臭味,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
送大便常规应该注意什么?
用干净的竹签或木片采集约蚕豆大一块新鲜粪便,装入专门留取标本的纸盒内,写上姓名,立即送检。如大便有脓血时,应留取脓血部分,水样便要用容器留送,检查寄生虫时要在粪便各部分都留一点。无需禁食肉类及蔬菜等。
粪便隐血试验检查的原理是什么?
CFOBT法是利用血红蛋白的亚铁血红素具有弱过氧化酶活性可使过氧化氢释放出新生氧将显色剂(匹拉米洞等)氧化显色,从而间接识别和判断胃肠道的少量出血。此法特异性差,容易受食物中肉类、绿叶蔬菜、铁剂等因素影响,且敏感性较低,在胃肠道出血达4~5ml/d以上才能显示阳性。
IFOBT的机制是特异性抗体与人粪便内血红素中完整的球蛋白相结合,其结果不受饮食、药物和动物血红蛋白等因素影响,因此假阳性率低,其假阴性主要与血红蛋白降解、贮存时间过长有关。但只要及时检测送检标本,上述因素可以避免。
因此免疫法在检测结肠出血时有很高的敏感性,可检出0.3mL/d的出血量。而化学法则需5mL/d的出血量。
对由于上消化道疾病而引起的出血,因血红蛋白在经过胃、十二指肠、小肠时已部分被降解为卟啉、血色素,部分球蛋白也开始降解,因此,在粪便中出现完整血红蛋白的概率降低。
粪便中的粘液是怎样来的?
正常情况下,粪便中是有少量粘液的,但是由于其与粪便均匀的混合,所以肉眼是看不见的。病理情况下粘液可大最增多,所以若有肉眼可见的粘液,应该视为异常。小肠炎时增多的粘液被均匀地混于粪便之中;如为大肠炎时,由于粪便己逐渐成形,粘液不易与粪便混匀;来自直肠的粘液则附着于粪便表面;单纯粘液便中的粘液为透明,稍粘稠;脓性粘液则黄白色不透明。
怎样根据粪便识别疾病?
通过目测当发现大便异常时,可以做到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目测包括辩色和辩性状;
1.辨色
(1)正常粪便呈黄棕色(因粪胆素所致)。
(2)粪便异常时可呈现的颜色有:
淡黄色:多见于乳儿便,表明对脂肪消化不良。
绿色:幼儿腹泻时大便呈绿色,但成人大量食用菠菜等绿色食品时也可呈绿色。
灰白色:常见于胆道阻塞性疾病,如胆囊炎、胆道结石、胆道肿瘤、胆道寄生虫等;胆道阻塞时,胆汁不能排入肠道,使粪胆素生成减少,致使粪便黄色缺失而呈灰白色,在食入大量脂肪、或钡餐透视后也可呈灰白色。
果酱色:常见于急性变形虫痢疾;食入过多的桑椹、动物血制品也可呈果酱色。
红色:多因肠道下部出血所致,如大肠癌、急性痢疾、痔疮。但痔疮;出血多见于粪便末端,急性痢疾粪便为脓血便,即脓中带血。若进食大量西红柿也可呈红色。
黑煤焦色:可因肠道上部大量出血所致。如胃溃疡出血、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性出血、胃肠道恶性肿瘤等。
2.辨状:
(1)正常人粪便为柱状、软便。
(2)某些疾病时可致粪便性状发生改变:
扁平带状便:可见于直肠或幽门狭窄。如患直肠癌时,粪便变细、变扁或不成形。有的排出粘液,常误诊为肠炎或痢疾。
球形硬便:便秘时可出现。
黏液便:正常粪便有时表面有极少量的黏液,若黏液大量出现,可见于肠壁受刺激或发炎时。如肠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虫病等。患急性肠炎时,每次便量较多,水样,可含少量黏液,有恶臭。
脓性黏液并有血液便:多见于痢疾。粪便中混有大量脓血,粘液呈鲜红色、灰白色或灰红色,粘胶样,无特臭。
酱色黏液便:多见于原虫病,其粪便带血和黏液,常与粪便并存而不混合,有腐臭味。
水样便:可见于消化不良或肠滴虫所致的腹泻,如同时合并有黏液、脓、血,则见于急性肠炎;
粥样浆液性便:多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泡沫状或蛋花汤样便:多见于婴儿消化不良时,是由于对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