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美国眼科PPP中斜视与弱视诊疗指南(1)

2017年04月10日 842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调节性内斜视

所谓调节性内斜视,指的是未矫正的远视性屈光不正引起过度的调节,过度的调节带来过度的集合,分开性融合性外展功能无力对抗过度的调节性集合所引起的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完全调节性内斜视,第二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一)、完全调节性内斜视

定义

在远视性屈光不正得到矫之后,这种内斜视能够得到矫正,双眼恢复正位,无论是看远或是看近,无论是向哪个诊断眼位注视,双眼都能恢复正位。这种内斜视称为完全调节性内斜视。

病因

远视性屈光不正未得到矫正或是未得到合适的矫正,为了获得视网膜上清晰的物像,必然动用过度的调节,过度的调节带来过度的集合,一旦融合性外展功能受到损害、或是融合功能不足,没有能力对抗过度的集合,就出现内斜视。 

临床特征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的发病年龄,通常是2-3岁。

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多为中度远视,平均远视度数为+4.75D。

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初期,多为间歇性内斜视,当患者集中精力观察目标,内斜视立即出现,而且斜视度比较大。

治疗

屈光矫正

屈光矫正的过程是屈光正常化、调节正常化的过程。充分麻痹睫状肌之后,初次散瞳检影,远视≥1.50D,第一次配镜,全部矫正。

患者戴镜之后,定期随访观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年龄的变化,远视度数逐渐降低,眼位、视力等会逐渐正常化。

(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定义

内斜视患者的远视性屈光不正完全矫正之后,仍然残余部分内斜视(>8△ )尚未得到矫正。这种内斜视称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临床特征

发病年龄比完全调节性内斜视稍早,约 1-3 岁。患者多伴有中度远视(>+2.50D)。在远视性屈光不正得到矫正之前,斜视度是比较大的,当屈光矫正时候,斜视度降低到中度大。

治疗

远视性屈光不正的矫正原则与调节性内斜视相同,应该给与全部矫正。双光镜、缩瞳剂,或是二者合用经过3-6个月观察,并不能矫正全部斜视。

单眼斜视,斜视眼常合并弱视,在3岁之后发病的患者,预后比较好。 戴眼镜后残留的内斜视,应该考虑手术矫正。手术的起点是多少度?最终残余内斜视≥25△ 的,适合手术矫正。

(三)、非调节性内斜视

非调节性内斜视包括婴儿型内斜视,还有发病比较晚的非调节性内斜视。 

定义

这种内斜视发生在儿童时期,没有明显的远视性屈光不正,屈光矫正对斜视没

有明显的影响,看远与看近的斜视度基本相等,这类内斜视称为非调节性共同

性内斜视。

临床特征

这类内斜视多伴轻度远视,斜视角的大小与屈光不正的性质及屈光不正的度数没有相关关系。多数大于30△,平均 40△-70 △,而且,斜视度比较稳定。这类患者一个突出特点是外转不足、非常类似外展麻痹。

治疗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了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如果患者在婴幼儿期,存在2-3个屈光度的远视,这样大小的远视性屈光不正是正常的。

在2岁完成手术治疗,效果比较好。也有的作者指出,许多患者2-4岁手术,也能够获得双眼视觉。

在手术之前,患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a.经过检查证实,患者的斜视度稳定,斜视度达到手术的标准;b.除外了调节因素;c.已经治愈弱视,双眼具备交替注视的能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