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
2017年08月31日 1119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未成熟或低体重出生婴儿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其患病率在早产儿中约为15~30%,几乎所有患者均为早产低体重婴儿。
病因:
正常胎儿在6~7月时,视网膜血管增生显著。约在36周(8月)到达鼻侧锯齿缘(长满全视网膜)。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完全,出生后继续发育。在周边,特别是颞侧锯齿缘附近仍为一无血管区。正在向前发育的血管前端组织尚未分化为毛细血管,这些组织对氧非常敏感。若婴儿吸入高浓度氧,易致血管闭锁及抑制更多的血管形成。早产、低出生体重及给氧是发生ROP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儿是在筛查中发现,得到及时治疗。家长发现视力或瞳孔异常就诊,一般病变属晚期,预后相对较差。相关检查包括:
1. 超声:可判断眼底是否发生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网膜脱离的类型与程度,是否存在占位性疾病。
2. Retcam儿童眼底照相机:用于ROP患儿的筛查,收集眼底检查图像资料。提供激光治疗以及手术后随诊依据。也可行ROP患儿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筛查、治疗、随访
美国国家儿科学会和眼科学会制定的ROP筛查标准出生体重<1500 , 胎龄<28周的早产儿; 对全身情况不稳定的早产儿放宽到体重1500~2000g。首次检查时间应在生后4~6周, 或矫正胎龄31周。
国内ROP筛查标准放宽至体重< 2000g,胎龄<32周; 高危因素早产儿甚至可以到2200g, 胎龄<34周。
临床上尚没有能够安全有效控制ROP进程的药物。
在病变进行期,视病变的不同情况选择激光、冷凝或巩膜扣带、玻璃体切割手术。
1. ROP 1~2期:由于85%左右的病例可自然退行,故不必作特殊治疗,只作定期观察。
2.ROP 3期:3期患儿一旦进展至阈值病变,即视网膜病变范围超过5个连续钟点或累积8个钟点,合并Plus病, 应在72h内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目前主流治疗使用激光来治疗阈值和阈值前期ROP。
3.ROP 4-5期: 对于4期患者,针对部分视网膜脱离,多使用巩膜扣带手术或保留晶体的玻璃体切割术来治疗。
对于这部分患儿视网膜复位为治疗目的,视力基本没有或极低。
ROP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挽救ROP患儿视力的根本途径。强调早产儿视网膜筛查的重要性。
预防
1. 预防早产
2. 早产儿合理用氧
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
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规定,对于出生体重< 2000g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4-6w或矫正胎龄32w时开始进行眼底筛查,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筛查范围可适当扩大。
重点推荐Retcam儿童眼底照相机检查,无创伤、多次随访比较、图像直观可永久保留并重复判读。
附:ROP国际分类标准: 分区和分期
分区:根据病变范围分I-III区
I区: 以视盘为中心,视盘至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的圆形区域。
II区: 以视盘为中心,视盘至鼻侧锯齿缘的距离为半径画圆,除去I区以外的环形区域。
III区:视网膜上除去I、II区以外的剩余月牙形区域。
范围:以时钟12点钟方位,标出病变的广泛程度。右眼鼻侧为3点钟,颞侧为9点钟;左眼则相反,鼻侧为9点。
根据视网膜血管到达的最远部位来确定该眼的病变分区。Ⅲ区病变一般预后较好。病变越接近后极部,预后越差。
分期: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5期:
1期:分界线期,视网膜无血管区与进行性增殖的视网膜血管组织之间,出现一条细而明亮的分界线,异常分支的血管到此线为止。
2期:嵴期,分界线较第一期增宽增高,呈嵴状隆起,血管从视网膜面向玻璃体内增殖,隆起丛生但仍在视网膜界面,有向后极部伸展的小血管丛。
3期:增殖期,嵴伴有视网膜外纤维血管组织增殖。由于增殖组织的量而分为轻、中、重三型。
4期:次全视网膜脱离,因视网膜下渗出或增殖膜牵拉或二者均有。
4A:视网膜脱离未累及黄斑,或仅为周边象限性脱离。
4B:视网膜脱离侵犯黄斑中心凹。
5期:视网膜全脱离呈漏斗状。
阈值病变指视网膜外新生血管超过5个连续钟点或累计达到8个钟点并伴有Plus病,并且病变位于Ⅰ区或Ⅱ区,此时需要尽快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阈值前病变指当病变严重程度即将进入需要治疗的阶段则。包括1区的任何病变; 2 区3期无Plus病; 2区2期合并Plus病; 2区3期(比阈值病变的钟点少)合并Plus病。此期应密切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