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如虎咬,发似疾风——痛风的临床表现
2021年11月15日 7895人阅读
痛风(gout)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痛风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可并发肾脏病变,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受损。
中医认识
痛风一词,首见于元代名医朱丹溪《丹溪心法》,书中记载:“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并在《格致余论·痛风》中指出:“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取凉,或卧地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西医学之痛风中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时,归属于中医“痛风”范畴。
西医认识
95%的痛风发生于男性,起病一般在40岁以后,女性患者大多出现在绝经期以后。近年来本病有年轻化趋势。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急性发作期
发作前可无先兆,典型发作者常于深夜被关节痛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到高蜂,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红肿灼热、皮肤紧绷、触痛明显、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恢复正常。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50%以上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的病程中,90%患者累及该部位。足背、足跟、踝、膝等关节也可受累。
2、间歇发作期
急性关节炎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患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刺痒等。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次数逐渐增多,症状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歇期缩短,甚至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逐渐增多,从下肢向上肢、从远端小关节向大关节发展,出现指、腕、肘等关节受累,少数患者可影响到肩、髋、骶髂、胸锁或脊柱关节,也可累及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部位,症状和体征渐趋不典型。
3、慢性痛风石病变期
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未获满意控制,逐渐出现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廓,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以及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处。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皮下痛风石常与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并存。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改变等。临床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功能障碍。慢性期症状相对缓和,但也可有急性发作。
4、肾脏病变
慢性尿酸盐肾病:出现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细胞尿、轻度血尿及管型等。晚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水肿、贫血等。
尿酸性尿路结石:在痛风患者中的发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生之前。结石较小者呈砂砾状随尿排出,可无明显症状;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
急性尿酸性肾病:表现为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晶体。这种情况在原发性痛风中少见,多由恶性肿瘤及其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继发原因引起。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哟~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王建明,张艳珍,张英泽,阎小萍.从“虚、浊、热、瘀"辨证痛风浅谈[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6):376-378.
[2]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6):4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