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能治愈精神创伤吗?未必。

2018年08月17日 879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随着美国“911”事件、卡特里娜飓风,中国汶川大地震等恐怖袭击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越来越得到各界的重视。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个体经历强烈精神创伤后出现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闯入意识、梦境的创伤体验,高度的警觉状态,与社会隔离和回避行为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创伤性事件回忆困难。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卫生科张滢

人们经历了创伤性和应激性事件后,往往会在接下来几天或几周内表现出一些精神创伤的症状。数据显示8%的男性和20%的女性会持续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大约有30%的这些个体会表现出持续整个后半生的慢性症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有的终身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半数以上的患者常伴有酗酒、吸毒和其他精神障碍,增加了诸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肿瘤和其他心身疾病的发病风险。这些躯体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会进一步降低患者对心理创伤和社会生活压力的应对能力,加深他们的主观绝望感,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杀风险,自杀率达19%,是精神创伤性事件后高发且后果严重的精神疾病。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很多方面,目前国内外在遗传学、神经内分泌、脑结构及影像、神经电生理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过去十多年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应激对大脑结构影响的研究得到迅速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不是单纯的“功能性”疾病。这些研究包括了杏仁核、海马、内侧前额叶(包括前扣带回),这三者也组成了被认为是与应激有关的脑内环路。无论是MRI、FMRI、PET等研究均发现PTSD存在确定的脑结构或功能改变。海马被认为与言语陈述记忆有关,而患者恰恰存在这种记忆损害, 对患者记忆损害的发生机制可以建立这样的理论模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机理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恐惧的条件反射性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伤应激的信息使大脑产生应激反应,并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这些神经递质使杏仁核活动性增高,杏仁核是躯体的表达陈述部位,它对任何与创伤匹配的问题,不需要经过大脑皮质察觉和作出决定,就可激活恐惧反应,同时前额叶功能下降,海马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出现各种症状。该理论模型得到了临床治疗效果的验证:阻滞肾上腺素β受体的药物(如心得安)可以减少情绪有关事件的回忆(但对中性事件的回忆无影响),内关穴电刺激被认为能提高迷走神经张力,我们应用内关穴电刺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地震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起效极快,显著减轻了患者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情绪反应,闯入性重现、闪回、噩梦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并不是所有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都会患创伤后应激障碍。许多研究发现个人性格特征与PTSD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这些人都表现较为敏感、多疑、胆怯、偏执等,往往妨碍了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甚至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因而他们往往遭受到更多的社会心理有害刺激并难以有效地抵御这些刺激,更容易罹患PTSD。人口学调查显示女性PTSD患病率接近男性的2倍,女性或许就是个性特征方面较男性弱所致。应付方式也是影响PTSD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些在经历了应激事件后表现的较为悲观,消极,逃避现实的人更容易进展为PTSD,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应激事件的人往往容易从困境中脱离出去,不易患PTSD。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社会支持能减少PTSD的发生,当受害者受到一定强度的创伤后,如受歧视、虐待、性创伤等,如能得到及时的支持,尤其是家庭的社会支持,则受害者发病率会降低。

总之,PTSD是一种严重的预后较差的应激相关的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涉及遗传,神经生物改变以及环境因素等。上述各种因素在PTSD发生中,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每一种因素又在PTSD发生中起着或轻或重的作用。早期的干预尤为重要,需要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对事件暴露人群,及时识别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发对象,使用立即、灵活、方便、短期的干预策略来协助人们适应与度过危机,对于受创人群的心理重建、减少PTSD的发生、圆满处理善后事宜乃至灾害后的社会整合都有重要意义。而目前的心理、药物、仪器干预办法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穴位刺激调控法(经皮穴位电刺激加认知行为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新疗法,可使焦虑、烦躁和恐惧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我们在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心理干预时,将经皮穴位电刺激和认知行为疗法有机结合,使患者暴露在恐怖回忆时的相关情绪反应大幅减轻,从而削弱了地震情景记忆和恐惧情绪的联系,使患者在随访时症状出现明显的改善。重点干预的69例急性应激障碍(ASD)患者经3个月的追踪调查,无一例发展为PTSD。用该方法合并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