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怎么办?
2018年03月27日 8338人阅读
据统计,有10年糖尿病史者,7%有视网膜病变,15年者约25%,20年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其发生率为60%,注射胰岛素者为84%。糖尿病是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多系统疾病,易导致视网膜组织代谢紊乱,致使视网膜血管功能及结构异常。
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症状
(1)微血管瘤:是临床上最早出现的、比较确切的体征。位于视网膜内核层,小圆点状,常先出现于眼底后极部,尤其在黄斑区,多分布在颞侧。
(2)视网膜内出血:位于毛细血管静脉端,视网膜深层,呈圆形斑点状或火焰状
(3)硬性渗出:位于视网膜内丛状层和内核层之间。呈蜡黄色点、片状,边界比较清楚。最常见于后极部。硬性渗出环的中心含有微动脉瘤。累及黄斑部时,可出现大片星芒斑。黄斑的硬性渗出也是严重影响视力的原因。
(4)视网膜水肿:初起水肿位于外丛状层和内核层之间,进一步累及内丛状层和神经纤维层,最后达视网膜全层。临床上表现力视网膜肿胀变厚,呈不透明外观,黄斑水肿表现为囊样,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症状
•此型特征是在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新生血管及增殖性病变。脆弱的新生血管易引起反复出血,伴有视网膜纤维组织增殖。
•新生血管形成是从血管内皮细胞芽开始,可通过内界膜伸展到视网膜表面。视盘前新生血管纤维增殖,通常呈扇形或辐射状伸长,常粘附在玻璃体后面,甚至突入玻璃体中,可导致玻璃体出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筛查的原则
糖尿病眼病的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漏诊,晚期治疗十分棘手,疗效不佳,糖尿病眼病的筛检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有重要价值。糖尿病眼病的筛检应注意如下几点:
1.所有患1型糖尿病的儿童和青少年都应该进行眼病筛检。如果未发现视网膜病变,则以后每年检查一次眼底,如发现视网膜病变,则以后每年要增加检查眼底次数。特别是在血糖长期控制不满意,或有肾脏病的情况下,更要增加眼底检查次数。
2.妊娠糖尿病病人,在妊娠过程中,应该每3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作一次眼底检查。
3.2型糖尿病患者在刚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应该检查眼底,因为在刚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就已经有10~28%存在视网膜病变。
如果发现视网膜病变,则以后应该每年或半年或更短些时间检查一次眼底视网膜。
筛查项目
•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包括以下项目
•裸眼的视力
•白内障情况
•眼底情况等
•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视网膜照像检查,其优点是能永久性保留客观记录,这种图像可以长期保留。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原则
1、积极控制原发病:早期确诊糖尿病,早期采用控制饮食、口服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治疗,以及适当的运动等措施控制糖尿病,是防止、延缓或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措施。
2、激光治疗:可直接凝固封闭新生血管、微血管瘤和有荧光渗漏的毛细血管,制止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水肿,而不影响黄斑的功能。激光治疗新生血管时,先封闭其供养动脉,并同时凝固其周围的视网膜,使其由缺氧状态转为不需氧状态,故可减少新生血管的产生或使之萎缩。每年需根据FFA,必要时激光补充治疗,以封闭初发的新生血管。
3、药物保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视网膜微循环内微血管病变伴微血栓的形成所致,故可采用以下药物治疗:
抗氧化药物,如维生素E、C等;
改善微循环药物,以羟苯磺酸钙为代表;
4、玻璃体切割术:近年来,对于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可以采用切除玻璃体内机化物的治疗方法,以防止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提高视力。
自我保健
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都是绝对第一位的,与此同时,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病变,无论有无视力改变,均应接受定期的眼部检查。
•血糖控制稳定的,每半年查一次眼底
•血糖控制不稳定的,则每三月检查一次。
•妊娠糖尿病,或有过内眼手术史及眼底已有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眼部检查的间隔时间应缩短。
•饮食控制得当、适量运动、合理用药,控制好血糖,提高生活质量,可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当出现视力模糊、眼前闪光、阅读困难、复视、疼痛、眼前黑影和视野缺损时要进行眼科专科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