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是什么病?怎样治疗结肠息肉?

2018年07月20日 497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结肠息肉?

这是一张正常肠道的相片,肠道粘膜光滑,没有明显息肉。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一张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李志鹏

我们可以看到在肠道内密密麻麻的布满了数不清的突起,疙里疙瘩的像癞蛤蟆的皮肤一样,给人一种瘆人的感觉,是的,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结肠息肉!

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病因

  病因不清。有些与长期炎症刺激或遗传相关。

  结肠息肉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

  1、长期腹泻,很多病人肠道黏膜容易过敏,例如饮酒、吃辣椒或油腻食物或海鲜后出现腹泻,有些病人会无原因的出现腹泻,这样,肠道黏膜会出现慢性炎症,易导致肠道息肉生长。

  2、长期便秘,便秘的病人经常是几天排便一次,粪便长期在肠道内储存会产生各种毒素,导致肠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易生长息肉。

  3、遗传,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种遗传疾病。

  4、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现息肉。

分类

  1、 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次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2、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

  3、 淋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2~5厘米。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像,增殖的滤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组织学变化于淋巴性息肉同。

  4、 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外形多较窄、长、蒂阔而远端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与粘膜,中段游离。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上皮成分亦可呈间叶样变,尚不能肯定。

  5、 腺瘤: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1)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布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乳头增生。其癌变率在1%~5%左右。

  (2)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3)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6、家族性结肠息肉

  家族性结肠息肉便血归属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多数腺瘤有蒂,乳头状较少见,息肉数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其组织结构与一般腺瘤无异。

症状

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

  一、是便血。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便血,但不少人会把大便出血误以为是痔疮的症状,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专家表示,痔疮引发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且在平时并不会出血。但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杂在便中间。[1]

  二、是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或者引起腹痛的时候,更要引起警惕。

  三、是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小儿结肠息肉临床特点

   [2]小儿结肠息肉较大,直径多在0.5cm~3.0cm之间,有蒂者多见,可能与其病理分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有关。幼年性息肉为错构瘤,由粘膜腺体及粘液囊肿组成,结缔组织间质较多,有炎性渗出;也有认为与粘膜慢性炎性腺体阻塞粘液潴留有关,成年后往往由于细长蒂扭转自行脱落,故30岁以上人中只占6.21%,幼年性息肉绝大部分为良性,仅有少数恶变报道.但我们发现,>10岁患儿中,腺瘤性息肉不少见,占17.67%,而且混合性息肉中可兼有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特征,因后者癌变倾向高,尤其是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推测小儿腺瘤性息肉在若干年后有癌变可能。因此,我们主张对小儿进行纤维肠镜检查时,对进镜过程中发现的小息肉,立即活检或切除,以免移镜后目标消失.对所有息肉,尤其>10岁患儿的息肉,应尽可能全部切除,并进行随访.尤其是对腺瘤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无论系术后或有异型增生者或多发、广基者应1a内复查,若复查阴性者,可在3a内复查,并应经常查大便潜血。

检查

  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外翻脱垂者。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3.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

  4.肛镜,直乙镜或纤维结肠镜可直视见到息肉。

  5.钡灌肠可显示充盈缺损。

  钡灌肠检查表现:

  1.肠腔内轮廓光整的充盈缺损,多发性息肉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充盈缺损,带蒂的息肉可显示其长蒂,有一定的活动度。

  2.息肉病表现为直肠、乙状结肠及结肠其他部位有大大小小的充盈缺损,在粘膜相上出现无数轮廓光整葡萄状的块影,充满肠腔。

家族性结肠息肉的诊断特点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诊断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

  ①多有家族遗传史,青少年发病较多。

  ②可无症状,或出现腹痛、腹泻、血便或粘液血便、贫血、低蛋白血症、低血钾、肠梗阻等。

  ③结肠镜检查,息肉形态多样,球形、梨形或有分叶,单个或多个,多有蒂,表面光滑或有糜烂渗血,病理活检可以确诊。

  ④X线钡剂检查可见充盈缺损。

结肠息肉的诊疗:

  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结肠息肉的症状表现为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外翻脱垂者[5]

  结肠息肉的诊断

  1.便血或粘液脓血便史。 2.肛诊或肠镜发现息肉。 3.钡灌肠见多少不一充盈缺损。

  结肠息肉的治疗

  1.单个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检同时进行。

  2.多发息肉或息肉较大有恶变征可经肛门肛窥肠镜进行病理活检以除外恶变。

  3.低位或长蒂脱出息肉可用肛窥 直乙镜 套扎或经肛门直接切除。

  4.广基或多发息肉可经腹会阴骶尾部行肠壁肠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

  6.息肉有癌变应按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

预防

  阿司匹林防女性结肠息肉:有些妇女体内存在一种常见的遗传基因变异,能够减缓阿司匹林的分 解,这些妇女如果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病危险。相比之下,在不存在这种基因变异的妇女中,阿司匹林并不能够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病危险。

  补钙有助预防结肠息肉:钙可以很好地帮助人类对抗结肠息肉和结肠癌,即使患者以前已经患过这些疾病。有研究显示,那些每天补充钙片的人其结肠息肉的复发风险下降了 19~34%。富含钙的食物包括牛奶和其他乳制品,还有花椰菜。另外,维生素D (能帮助人体对钙的吸收) 也显示出降低结肠直肠癌风险的作用。你可以通过适当摄入一些动物肝脏、蛋黄、鱼和添有维生素D的乳制品等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阳光也可以将皮肤中的一种化学成分转化为可利用的维生素D。如果你不喝牛奶,也不晒太阳,你可能得考虑服用 “维生素D + 钙” 复合补充剂了。

  水果、蔬菜和全谷有助预防结肠息肉: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素,可以降低结肠息肉的风险。另外,水果和蔬菜还富含抗氧化剂,可以预防结肠癌症。

  不吸烟、喝酒可预防结肠息肉:吸烟、过量饮酒都会增加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风险。女性每天饮酒不应超过150 ml 葡萄酒,或者360 ml 啤酒,或40 ml 白酒,而男性则不应超过女性的两倍。如果你有结肠癌家族史,那尤其应该减少吸烟和饮酒来降低发病风险。

  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重:控制体重可以独立降低结肠患病的风险。建议每周五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运动。如果每天能进行45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则在降低肠癌风险方面效果更佳。

  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6]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发霉的食品等,要吃一些绿色有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治疗

  1.单个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检同时进行。

  2.多发息肉或息肉较大有恶变征可经肛门肛窥肠镜进行病理活检以除外恶变。

  3.低位或长蒂脱出息肉可用肛窥,直乙镜,套扎或经肛门直接切除。

  4.广基或多发息肉可经腹、会阴、骶尾部行肠壁肠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

  6.息肉有癌变应按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

  家族性结肠息肉治疗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7]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说说家族性结肠息肉的具体方法:

  1.单纯结肠或结肠息肉为主,可行全结肠切除,回肠腹部造瘘或回肠贮袋成形直肠吻合术,定期随诊,检查直肠残端粘膜情况。

  2.全结肠切除加直肠粘膜剥除,回肠贮袋成形,直肠鞘内肛管吻合术。

  3.伴有全消化道息肉无法根治者,当出现肠套叠,大出血等并发症时可作部分肠切除术。

  4.对症支持疗法。

  5.中医中药内服外治灌肠等。

  6.不能手术者可用庆大霉素、灭滴灵、一般止血药物,维生素及中药口服及灌肠治疗。

饮食

  避免进食冷流食,放置较长时间的偏冷的面条、牛奶、蛋汤等也不能喝。因为食道狭窄的部位对冷食刺激十分明显,容易引起食道痉挛,发生恶心呕吐,疼痛和胀麻等感觉。所以进食以温食为好。不能吃辛、辣、臭、醒的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同样能引起食道痉挛,使病人产生不适。

  临床上有吃流食(粥、汤)、吃软食(馒头、面包)等饮食医嘱,因为结肠息肉切除术后伤口需要愈合时间所以这段时间里尽量吃软食,以免吃肉类、豆类等不易消化食物影响创伤愈合。

危害

  结肠息肉有哪些危害?

  虽说息肉有恶变倾向,但也不是都会变成癌。那么,何种息肉会发生恶变呢?在引发大肠恶变的诸多因素中,结肠息肉是不容忽视的常见原因之一。结肠息肉有哪些危害?

  一、息肉的长相: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二、息肉的数量: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

  三、是看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四、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如结肠腺瘤性息肉是因结肠黏膜细胞增生过旺,癌变率可达42%-77%。

  五、是看家族遗传史:有一种称为“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辈中可有好几个人患有结肠息肉,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恶变的风险性;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其他

  小孩也会得结肠息肉

  幼年性结肠息肉。此息肉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男孩居多。其外观为圆球形或卵圆形,暗红色,表面光滑或伴细颗粒,有表浅溃疡,充血明显,并有糜烂、出血。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范围以内,多数直径<1厘米;70%为单发,绝大多数有蒂;无蒂及0.5厘米以下者,仅占6%。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并贮有粘液,故又名游留性息肉。有间质增生及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根据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研究,证明幼年性息肉属于错构瘤。此息肉一般不发生癌变,仅偶有癌变的报道。此患儿的结肠息肉糜烂合并下消化道出血,严重时可引起贫血、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故应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治疗可选用圈套器自息肉蒂根部电灼切除。切除的息肉应重新做病理切片检查,以证实诊断。

  一般认为当便血反复出现伴有严重贫血或者营养不良以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或息肉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改变甚至癌变及息肉无法用内窥镜摘除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切除全部病肠,但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对于幼年性息肉病,因小肠镜尚未广泛开展,可采用剖腹术经肠切口插入结肠镜电切小肠息肉。肠镜切除的全部息肉以及手术标本均应行病理检查。对幼年性息肉病人及其一级亲属均应定期行内窥镜检查,主张每3-5年检查一次。有报道幼年性息肉病人的所有一级亲属(即使无任何临床症状)均易发生消化道癌。

结肠息肉的癌变学说

  结肠息肉真的容易发生癌变吗?一般息肉癌变的理论历来有两种学说。

  一是结肠息肉成瘤学说,即认为各种致癌因素首先在肠内形成腺癌性息肉,在此基础上再癌变,已被公认。

  二是结肠息肉新生癌学说,即认为不经腺瘤过程,而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由正常粘膜直接癌变。

  普遍认为,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结肠息肉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总癌变率为10~20%。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生长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肠内的息肉易恶变。从病理组织学分析,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占5%,混合型腺瘤癌变率为20%,而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达50%以上。无蒂息肉癌变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故息肉一经发现,即是小腺瘤,也应及时切除。目前由于微小腺瘤的发现,小腺瘤的癌变率亦高达7.3%,这是在成瘤学说影响下提出来的。

结肠息肉与恶变的关系

  结肠息肉与恶变的关系是什么?

  结肠息肉的病情演变及转归,应根据其病理类别而定,常见几种病变的转归与预后简述如下:腺瘤,由于可能为多发性或有恶变并存,而且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条件下,良性息肉样恶变都会发生恶变。

  1、多发腺瘤直径大于2.5cm,或手指、器械触之较硬,或充血明显,或表面有溃疡,即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性,而其恶变的可能性应与腺瘤性质和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除炎性息肉可能会发生恶变,尚难定论或存在可能性之外,增生性息肉临床上无症状,多是肠镜检查时偶尔发现,由于其病体小,多在0.5cm左右,常不引起身体的不适。

  3、乳头状腺瘤发生恶变变的可能性颇大,被认为是恶变前期病变,其恶变率一般认为在30%左右。因其临床表现为排出粘液,甚至可大量粘液排出或可发生大量粘液性腹泻,每日可达3000ml以上,而导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酸中毒等代谢紊乱。如果不及时给予补充治疗并对腺瘤进行处理,可以造成生命危险。

  4、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息肉病。结、直肠内布满息肉状的腺瘤,恶变只是迟早而已,而且恶变变常可不限于一处,为多中心,实际上部分病人就医时已经是大肠恶变。

切除结肠息肉一定要开刀吗?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大部分结肠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开刀。

  近几十年,随着纤维内镜、特别是电子内镜的问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内镜下治疗技术发展得最快,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是很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其适应症有:

  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径小于2cm无蒂息肉和腺瘤;

  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数目较少。

  可以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对比开刀,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具有明显优势。美国Bernrd曾报道剖腹手术后,病人恢复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内镜下切除息肉,恢复正常生活平均仅需2天,且费用也仅是开刀的1/3。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对身体损伤小、痛苦少,对年老体弱或婴幼儿均适用,因此该方法现已广泛普及。

结肠息肉与饮食有关系

  肛肠专科医院专家讲解,过去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大肠癌病人中最为常见的,但现在由于生活、饮食等的改变,大肠癌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30多岁就得大肠癌的年轻人正越来越多见。结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结肠息肉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有关。这是结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刺激因素。

  经过腌熏等加工的食品成为当今人们的新宠、餐桌上的“常客”,这类食物往往含有一定的致癌成分。而诸多致癌物质又是脂溶性的,会很快溶解于脂肪中。从饮食中摄入的动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结肠息肉与癌关系密切

  结肠息肉的病情演变及转归,应根据其病理类别而定,常见几种病变的转归与预后简述如下:腺瘤,由于可能为多发性或有癌变并存,而且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条件下,良性息肉样肿瘤都会发生恶变。

  (1)多发腺瘤直径大于2.5cm,或手指、器械触之较硬,或充血明显,或表面有溃疡,即应考虑有癌变的可能性,而其癌变的可能性应与腺瘤性质和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乳头状腺瘤发生癌变的可能性颇大,被认为是癌前期病变,其恶变率一般认为在30%左右。因其临床表现为排出粘液,甚至可大量粘液排出或可发生大量粘液性腹泻,每日可达3000ml以上,而导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酸中毒等代谢紊乱。如果不及时给予补充治疗并对腺瘤进行处理,可以造成生命危险。

  (3)儿童型息肉,以儿童期多见,成年后反少见,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曾有过此种息肉恶变的个例报告。

  (4)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除炎性息肉可能会发生癌变,尚难定论或存在可能性之外,增生性息肉临床上无症状,多是肠镜检查时偶尔发现,由于其病体小,多在0.5cm左右,常不引起身体的不适。

  (5)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息肉病。结、直肠内布满息肉状的腺瘤,癌变只是迟早而已,而且癌变常可不限于一处,为多中心,实际上部分病人就医时已经是大肠癌。

儿童患结肠息肉怎么办?

  那儿童结肠息肉治疗是怎样的呢?

  1、结肠镜下电灼切除:肠镜直视下电灼切除息肉已成为当今息肉外科治疗的常用手段,对于有蒂息肉或较小的广基息肉,可在结肠镜下用圈套器从息肉根蒂部电灼切除。但治疗过程中须格外小心,应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实行,否则可引起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2、手术切除:直肠息肉可于肛镜卜自根蒂部手术摘除,注意息肉根蒂部须干净彻底切除,否则可致术后复发,通常是切除后将息肉根蒂部结扎,任其自行坏死脱落。手术切除是直翻息肉经常采用的治疗手段。

良性结肠息肉要不要手术?

  在引发大肠癌的诸多因素中,结肠息肉是不容忽视的常见原因之一。

  结肠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有的可广发分布于全段结肠。长在结肠的息肉,小的直径仅有数毫米,大者有2—3厘米。由带蒂的有不带蒂的;有单发的也有多发的;有的较偏平有的呈现分叶状;还有的息肉表面发生糜烂或有溃疡。虽说息肉有癌变倾向,但也不是都会变成癌。那么,何种息肉会发生癌变呢?一是看息肉的长相: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二是看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如结肠腺瘤性息肉是因结肠黏膜细胞增生过旺,癌变率可达42%—77%。三是看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四是看息肉的数量: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五是看家族遗传史:有一种称为“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辈中可有好几个人患有结肠息肉,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癌变的风险性;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所以,发现结肠息肉,一定要尽快切除,并尽可能减少其复发的可能。

结肠息肉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家庭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又称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家族性腺瘤病。

  2.Gardner综合征 本病为常染色显性遗传病,是一种伴有骨和软组织肿瘤的肠息肉病。临床表现与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的特点相同,息肉数目一般<100颗,体积较大,也有高度恶变倾向,但癌变年龄稍晚一些,骨瘤见于头颅、下颚蝶骨、四肢长骨。软组织肿瘤有表皮样囊肿、皮脂囊肿、纤维瘤、硬纤维瘤等。有的同时有甲状腺或肾上腺肿瘤。90%的患者伴有眼底色素性病变。本病治疗原则与家族性息肉病相同。

  3.Turcot综合征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非常少见,目前在世界上也仅仅发现了120多例。临床表现除有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外,伴有其他脏器的肿瘤,通常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如脑或脊髓的胶质细胞瘤或髓母细胞瘤。因此也有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之称,结肠腺瘤的癌变率高,常在十几岁时已发生癌变而导致死亡。 这是我2006年发现并且治疗的一例患者,肠道息肉在治疗后3个月明显地变小,数目也减少了!

治疗前的相片

治疗三个月后的相片

  4.Peutz—Jeghers综合征 又称黑色素斑一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40%患者有家族史,多为双亲与子女同胞间有同时发病的。大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粘膜皮肤黑色素沉着和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色素沉着主要分布在口唇、颊粘膜和手指、足趾掌面,呈褐色,黑褐色。由于本病息肉广泛,恶变率相对较低,因而一般予以对症治疗。若息肉大或有并发症出血或肠梗阻时,可外科治疗,结肠息肉可在内镜下电灼切除;大息肉可手术,分别切开肠壁摘除息肉,避免日后发生肠套叠。对本病患者,术后仍需长期随诊,因息肉可复发。

  5.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又称息肉病—色素沉着—秃发—指甲萎缩综合征。本病为获得性、非家族性的疾病。主要特点有四:

  ①整个胃肠道都有息肉;

  ②外胚层变化,如脱发、指甲营养不良和色素沉着等;

  ③无息肉病家族史;

  ④成年发病,症状以腹泻最常见,见80%以上病例有腹泻,排便量大,并含脂肪或肉眼血液,大多有体重减轻,其次是腹痛、厌食、乏力,性欲和味觉减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