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肚子里的「定时炸弹」,必须格杀勿论!--大肠息肉(上)

2021年05月14日 794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2020-10-27原创:胃肠病

尽管它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肠息肉是局部肠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说白了在大肠粘膜表面长出来的“小瘊子”。发生原因不甚明了,多出现在中年以后,50--岁以后的人群大约有25~80%的发生率。


尽管它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一般经历这个过程:

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原位癌➨浸润、转移



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腺瘤性“息肉”100%会发生癌变


结肠息肉约30年演变为癌前病变,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这个过程是迟滞和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发现并及时切除掉,以绝后患。


肠镜下息肉的表现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都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直肠指诊或手术中发现的。


所以,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肉”,就是体内的定时炸弹,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它100%会癌变,如不及时发现并切除,早晚会酿成大祸。


一、常见症状(绝大多数没有症状)


90%以上的肠息肉不会产生任何症状,往往在长大、癌变后才会出现,所以医生们称之为“隐匿的杀手”。


①便血

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100~200ml。

②排便习惯改变

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

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⑤肠道外症状


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



二、肠息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①肿瘤性肉”

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②非肿瘤性肉”

患非肿瘤”,癌变可能性较低。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肠息肉病 

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包括:

1.家族性腺瘤病;

2.Gardner综合征;

3.黑斑息肉病(Pentz-Jeghers综合征);

4.Cronkhit Canada综合征。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腺瘤性肠息肉


三、不同的息肉癌变几率不一样


①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②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一般也不会癌变。

③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10年癌变率约1%-5%。

④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10年癌变率在43-67%。

⑤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四、那些息肉是高危腺瘤?


具备一下3项条件之一者,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

①息肉直径≥10mm;

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

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发现高危腺瘤性肉”)的人,不但要及时切除,而且在切除后还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因为:

第一,即使切除了,长腺瘤的环境还在,很可能还会复发;

第二,有的切除不一定彻底,留有残端;

第三,肠镜检查不是100%准确,由于清肠效果、医师经验、大肠结构的影响,很可能会漏诊。


来源:胃肠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