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成功治疗一例脑脓肿合并胆脂瘤患者
2018年08月27日 773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2015年4月2日我科接诊了一位意识不清患者,段xx,男,45岁。9小时前,患者被工友发现意识不清,呼之能应,无法交流,无呕吐,无肢体抽搐,急送我院。追问病史:既往有"中耳炎"病史3年,1周前患者出现间断头痛、发热,在附近诊所诊断为"中耳炎",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上述症状无好转。急诊科查头颅CT显示:左侧颞叶脑脓肿,耳源性可能性大,颞骨骨质破坏。入院后告病危,给予抗感染、脱水、营养神经、预防癫痫等治疗,增强头颅CT显示:左侧颞叶脑脓肿包膜形成。颞骨薄层CT扫描:左侧慢性中耳乳突炎,胆脂瘤形成,颞骨破坏与颅内相通。MRI增强扫描显示:左侧颞叶脑脓肿包膜形成。入院诊断:1.左侧颞叶耳源性脑脓肿;2.左侧中耳胆脂瘤。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赵海康
赵海康主任组织全科人员进行病例讨论后认为:患者脑脓肿占位效应明显,随时有破溃发生脑膜炎、脑疝、死亡的可能,需尽快手术。手术方法有穿刺抽脓术、导管持续引流术、脓肿切除术等,经过认真细致讨论后决定,采用脓肿切除术,其优点是手术切除彻底,减压充分,迅速缓解颅内占位效应,避免恶化。同时可切除颅内部分胆脂瘤,明确诊断,避免二期开颅切除颅内部分胆脂瘤。
术中采取左侧颞部马蹄形切口,赵海康主任在显微镜下沿脓肿包膜仔细分离,严格保护周围脑组织,电凝出血点,完整切除脓肿,包膜呈淡黄色,抽出黄色粘稠脓液。探查见硬膜外颞骨岩部一白色肿块,边界清楚,考虑为胆脂瘤,分块将颅内部分切除,手术顺利结束。术后患者逐步清醒,术后第2周可自行下床活动,大小便自理,无明显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术后病理报告显示:颅内纤维囊壁组织慢性炎伴急性化脓性炎及炎性坏死,脓液培养回报:可见少量革兰氏阳性球菌。术后复查头颅CT显示:左侧颞叶脑脓肿切除术后改变,左侧颞叶可见片状低密度影。目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脑脓肿:
主要指各种化脓性细菌,通过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转移或侵入脑内形成的脓肿。脑脓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及青壮年占多数,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2.5:1.常见原因有临近感染灶的扩散所致的脑脓肿,以耳源性脑脓肿最多见;血源性脑脓肿,约占脑脓肿的1/4;外伤性脑脓肿,多继发于开放性脑损伤,尤其战时的脑穿透性伤或清创手术不彻底者;隐源性脑脓肿,原发感染灶不明显或 隐蔽,机体抵抗力弱时,脑实质内隐伏的细菌逐渐发展为脑脓肿。
临床表现:
取决于机体对炎症防卫能力与病菌毒力,以及脓肿大小,所在部位和邻近解剖结构受影响的情况。多数病人具有下列典型表现。全身症状,可有畏寒,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此时神经系统并无定位体征。一般不超过2~3周,上述症状逐渐消退。隐源性脑脓肿可无这些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颅内压增高虽然在急性脑膜炎期可出现,但是大多数病人于脓肿形成后才逐渐表现出来。表现为头痛好转后又出现,且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剧烈时伴呕吐、脉缓、血压升高等,严重病人可有意识障碍。脑部定位征,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因脓肿所在部位而异。颞叶脓肿可出现欣快、健忘等精神症状,对侧同向偏盲、轻偏瘫、感觉性失语或命名性失语(优势半球等。小脑脓肿的头痛多在枕部并向颈部或前额放射,眼底水肿多见,一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强迫性头位和脑膜刺激征等,晚期可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额叶脓肿常有表情淡漠、记忆力减退、个性改变等精神症状,亦可伴有对侧肢体局灶性癫痫或全身大发作,偏瘫和运动性失语(优势半球)等。
辅助检查
头颅X线平片,可发现乳突、副鼻窦和颞骨岩部炎性病变、金属异物、外伤性气颅等;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在脑膜脑炎期颅内压多为正常或稍增高,脑脊液中白细胞可达数千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量也相应增高,糖降低。脓肿形成后,颅内压即显著增高,脑脊液中的白细胞可正常或略增高,糖正常或略低;脑血管造影,对大脑脓肿比小脑脓肿的诊断率高,除见脑动脉移位等占位征象外,部分病人可见脓肿壁显影;颅脑CT是目前诊断脑脓肿的主要方法,适用于各种部位的脑脓肿。现已成为诊断脑脓肿的首选和重要方法。典型CT表现为:边界清楚或不楚的低密度灶(0~15HU),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脓肿周边呈均匀环状高密度增强(30~70HU),脓肿中央密度始终不变,脓肿近脑组织可有低密度水肿带,脑室系统可受压、推移等;磁共振成像(MRI),按脑脓肿形成的时间不同,表现也不同;钻孔穿刺,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意义,适用于采取上述各检查方法后还不能确诊的病例,而又怀疑脑脓肿者。
脑脓肿的治疗原则
在脓肿尚未完全局限以前,应进行积极的抗炎症和控制脑水肿。脓肿形成后,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抗感染:应针对不同种类脑脓肿的致病菌,选择相对应的细菌敏感的抗菌素。原发灶细菌培养尚未检出或培养阴性者,则依据病情选用抗菌谱较广又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菌素;降颅压治疗:因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常采用甘露醇等高渗溶液快速、静脉滴注.激素应慎用,以免削弱机体免疫能力。
手术治疗
穿刺抽脓术,此法简单易行,对脑组织损伤小。适用于脓肿较大,脓肿壁较薄,脓肿深在或位于脑重要功能区,婴儿、年老或体弱难以忍受手术者,以及病情危急,穿刺抽脓作为紧急救治措施者;导管持续引流术,为避免重复穿刺或炎症扩散,于首次穿刺脓肿时,脓腔内留置一内径为3~4mm软橡胶管,定时抽脓、冲洗、注入抗菌素或造影剂,以了解脓腔缩小情况,一般留管7~10天。目前CT立体定向下穿刺抽脓或置导管引流技术更有其优越性;切开引流术:外伤性脑脓肿,伤道感染,脓肿切除困难或颅内有异物存留,常于引流脓肿同时摘除异物;脓肿切除术,最有效的手术方法。对脓肿包膜形成完好,位于非重要功能区者;多房或多发性脑脓肿;外伤性脑脓肿含有异物或碎骨片者,均适于手术切除。
预后
脑脓肿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仍较高,在抗生素应用前,死亡率高达60~80%,40~70年代由于抗生素应用和诊治方法提高,死亡率降为25~40%.CT应用后,死亡率降低不显著,仍为15~30%,这与本病早期难被发现,当病人来诊时,脓肿已属晚期。各种疗法都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如偏瘫、癫痫、脑积水等。因此,脑脓肿的处理应防重于治,并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例如重视对中耳炎,肺部感染及其它原发病灶的根治,以期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