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呼噜久了,为什么听力会变差?
2022年03月22日 799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孩子打呼噜久了,为什么听力会变差?
打呼噜和听力下降,都是小儿耳鼻喉科的常见症状。然而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症状却常常相继出现于同一患者。临床上经常看到患儿长期打鼾被家长所忽视,未经正规诊治,久而久之,又衍生出了听力下降、耳闷等症状,才来看病。
为什么打呼噜和听力下降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症状会伴随出现呢,这要从孩子打呼噜的病因谈起了。儿童打呼噜以及夜间张口呼吸最常见的病因是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adenoids)又叫咽扁桃体或增殖体,是位于鼻咽顶后部、蝶骨体下方的一团淋巴组织。出生时即存在,2-8岁增大,一般10岁以后萎缩。由于腺样体是位于鼻腔、咽鼓管、咽腔共同的引流区域,因此易受邻近部位如鼻腔、鼻窦、扁桃体等的炎症波及而发生病理性增生,就是我们常说的腺样体肥大。
正常情况下,鼻腔是呼吸的绿色通道,可充分过滤、湿化和湿润空气,然而如果肥大腺样体肥大长期阻塞后鼻孔,孩子则不能靠鼻呼吸,从而出现睡眠打鼾、呼吸困难、憋气甚至呼吸暂停,只能选择张口呼吸。
值得家长们关注的是,腺样体肥大可能影响孩子的智力和颜值。一方面由于睡眠时呼吸不畅,导致孩子无法进入深度睡眠,促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不但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个子长不高或长得慢,而且身体抵抗力下降,因为缺氧还将影响到智力发育。很多孩子睡觉打鼾、多动、遗尿、磨牙,白天头痛、头晕、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及性情烦躁都与腺样体肥大缺氧有关。另外,由于长期张口呼吸,致使气流紊乱,面骨发育变形,上腭高拱,门牙突出,鼻梁下塌,唇厚,缺乏表情,即所谓的“腺样体面容”,一旦形成,再矫正可就难了!
分泌性中耳炎很常见,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也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鼓室积液,如果病程短,可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如果病程较长(一般在8周以上),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的最常见的病因就是腺样体肥大以及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这是因为从耳朵内的中耳到咽喉,有一条通道叫咽鼓管,这是耳朵与外界联通的唯一通道,通过这个管道的不断开放和关闭,耳朵内部的气压才能与外界大气压一致,正常情况下,咽鼓管的开放与关闭是人体自动调节的,我们的吞咽、咀嚼等动作都可以引起咽鼓管的开放,乘飞机时空乘人员经常提醒大家耳闷不适时做吞咽、张口或打哈欠的动作来缓解,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腺样体肥大时,由于机械因素造成咽鼓管的阻塞,导致咽鼓管内外压力失衡,则会使耳朵成为一个密闭的空间,当内部的空气被吸收后就会形成耳内的负压,耳内的负压会造成耳部闷堵不适,随着时间的延长,会进一步引起周围黏膜的炎症、水肿和渗出,形成耳内积液,从而造成听力的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主要有听力减退或耳内有闷涨感。但受限于幼儿的表达能力水平,有时父母并不会察觉。有时幼儿会因耳朵不舒服而时常用手抓耳朵,此时应怀疑耳朵是否有问题。由于儿童不会主诉,容易拖延病情,并导致较明显的听力减退而影响终身,因此家长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左图为正常中耳结构,中图为分泌性中耳炎,右图为耳内镜下鼓膜的表现
总体来说,如果发现小朋友有打呼噜、夜间张口呼吸、听力下降或是耳朵不舒服的症状,建议家长们应及时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检查腺样体、鼓膜以及听力状况。如有问题及时就诊对症治疗,以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及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