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行气阳明汤”对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疗效评价

2022年12月01日 42人阅读

对于小脑萎缩的研究,目前处于一种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脱节的境况。“行气阳明汤”医生组综观国内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发现大都局限于小样本的临床研究,所以理论、实验研究的开展也就难以深入。图片虽然现代医学对此做了不少研究,但基本是根据各种动物模型,初步从整体到细胞、分子,从形态到功能、代谢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对小脑萎缩的发病机理目前还很不清楚,导致西医治疗小脑萎缩目前仍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在小脑萎缩症候演变规律、病程进展的观察及长期系统用药的随访方面,目前也缺乏有对照的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对发病机制的阐述过于笼统,表现出主观随意及经验化倾向。因而在统一证型规范、客观评估远期疗效及预后等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近年来,“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注意到国内开始有零散的关于中医对于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疗效的报道,但大多数中医药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研究报道多未采用权威、公认、客观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另外由于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种类太多,相应的预后差异也很大。且中医临床上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主要依据个人经验遣方用药,辨证治疗居多,专方专药相对较少,表现出随意性及经验化倾向。例如对肾虚髓亏证,不同医者可选用左归丸、金匮肾气丸以及滋肝益智汤、地黄饮子等方,诸多古方尚有许多不同的加减运用。虽然都是辨证论治,但是不同的药物组成及剂量变化,煎服方法及服药时间的长短不同,疗效也就大有差异,所以很难进行统一的科学的临床研究。更有一些不明病理的医家鱼目混珠,将经典理论与疾病牵强附会,硬性联系,以致患者走了不少弯路。“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曾见有某某概用清凉攻下之方治疗痿症,病情不减反重。可见其痿症与痹症尚不能分清,何谈医治。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主治医师褚尊贵大夫说:“痹症疼痛日久,能令腿瘫,瘫后仍然腿疼。痿症是忽然两腿不动,始终无疼痛之苦。清凉攻下之药,治湿热腿疼痹症则可,治痿症则不相宜。”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是疑难杂症,非经验丰富、常年钻研者不能为之。然而目前疾病防治上亦缺少指导下的系统措施。“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网络上关于疾病的科普文章虽有不少,但内容大都千篇一律,由其对于关键性内容莫衷一是。由于真正的科普文章少,群众对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危害性及一定程度上的可防可控性了解不够,没有建立起较为广泛的防治模式。近年来,“行气阳明汤”对传统中医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诠释,运用多学科最新知识进行分析、综合,以深化中医药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中医理论基础,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有用的资料。亦期望对患者输出真正切到实处的价值信息。但由于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病理内容庞大,故此项工作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图片以病理之一“痰瘀”为例,“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便归纳出“痰瘀互阻”、“痰瘀内阻”、“痰瘀同源”、“痰瘀互衍”、“痰瘀同病”的相关理论。“痰瘀”是小脑萎缩发病的重要原因。瘀血上阻于脑,脑络失和,神明阻蔽,灵机窒滞,故出现健忘痴呆、神昏谵语、共济失调等症。据“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调查,老年期患有痰瘀证者占71.2%。临床上常可见到与增龄性衰老有关的“瘀”象,如皮肤色素斑、舌质紫暗或瘀点,血液粘度升高等。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随增龄而逐渐形成粘、浓、凝、聚之血液流变性改变,也证明衰老机体可自然形成血瘀。“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浊瘀血相互交结,共同推动小脑萎缩的发生发展。除此种种,不再赘述。综上,“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认为中医治疗本病虽然疗效肯定,但仍然应重视深入研究,注意发掘和整理前人治疗本病的经验,对全面治疗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