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经紊乱

2020年09月24日 230人阅读

《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治痿独取阳明”。脾在藏象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生理功能包括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的发挥有着密切联系。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脾与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现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方面对脾主肌肉与线粒体功能的相关性进行探讨。“脾主肌肉”与线粒体的功能“脾主肌肉”是中医脾胃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脏腑学说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在中医理论中有诸多论述。《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曰:“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太平圣惠方》曰:“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润养身形,荣于肌肉也。”《四圣心源》中亦曰:“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肌肉皆有赖于脾气运化水谷精微的滋润和濡养。故脾气健运,四肢肌肉营养充足,全身肌肉壮实丰满,并发挥其收缩运动的功能。《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灵枢·经脉第十》曰:“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因此,若脾运化功能失健,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肌肉得不到水谷精微及津液的滋润濡养,则出现四肢困倦乏力,肌肉消瘦,甚至痿弱不用等表现,从而在病理方面说明了脾与肌肉的关系十分密切。现代医学表明,脾虚证发生的病理机制包括线粒体质和量的变化及组织器官和肌肉代谢相关酶的活性。线粒体是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中心,几乎存在于所有需氧的真核细胞内,是细胞活动主要供能场所,被称为“ATP的生产基地”、“细胞的动力站”;中医学中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与之息息相关。线粒体通过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氧化三大营养物(水谷精微)生成ATP(“气”),并且利用琥珀酸单酰Co-A与甘氨酸合成血红素(“血”)。线粒体(脾)是“气血生化之源”。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在三羧酸循环中脱下的H+,通过线粒体内膜上呼吸链逐级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其中间产物为细胞合成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活性物质提供前提。所以,线粒体(脾)是“后天之本”。而骨骼肌线粒体是细胞的呼吸器官,线粒体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通过氧化磷酸化生成ATP,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线粒体又是细胞钙的缓冲器,具有摄取、释放以及调节胞浆Ca2+浓度的能力,进而以维持细胞的功能,使肌肉处于正常状态。线粒体对运动的适应总称为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其生理作用是改善代谢能力,使肌肉更多的利用脂类而非糖类进行代谢,从而减少乳酸产生,并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线粒体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决定骨骼肌细胞生理功能的强弱。神经肌肉病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神经肌肉类疾病为累及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骨骼肌的一大类疾病,可由基因突变、免疫缺陷、炎症、中毒等因素引起。病变累及部位及性质不同导致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最终造成严重残疾。王锁彬等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生物能量衰竭是导致神经肌肉病的重要原因。神经肌肉病分类复杂,现从几种常见疾病入手探讨其与线粒体功能的关系。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全身骨骼肌的受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眼外肌受累,表现为上眼睑下垂、复视。随病情变化,逐步出现构音困难,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抬头无力,四肢无力等。病情危重者因呼吸肌受累而出现呼吸困难,危及生命。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MG发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一定关系。Martignago等研究显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存在肌纤维紊乱,线粒体异常,线粒体DNA缺失等改变;Finsterer研究发现,重症肌无力患者存在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缺陷而引起的呼吸链紊乱,进而影响线粒体功能。课题组既往研究也表明,在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中表现出肌纤维稀疏、紊乱,线粒体数目减少,神经肌肉接头处局部皱折紊乱、溶解、消失,突触前膜囊泡减少、线粒体空泡化等超微结构改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