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土尽责勇挑重担(三)︱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医护用爱为患者护航
2022年05月11日 6425人阅读
迎难而上 勇担重任
疫情就是命令,医院就是“战场”。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变化,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学术副院长兼神经外科6A病区主任于耀宇始终坚守科室临床一线,以医院为家,调集科室所有留守力量统筹协调,稳扎稳打,带领团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和救治危重患者的“双线作战”中。
医院神经外科长期承担着脑血管病、脑肿瘤、功能神经疾病等患者的救治任务,这些患者的病情往往具有“急、危、重”的特点,进展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甚至危及生命,容不得半点疏忽。面对疫情肆虐,于耀宇主任第一时间做好全员动员,以身作则,调动起大家科学抗疫的积极性,带领团队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同时,于主任坚持每天亲自查房,根据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变化,科室团队及时开展科学评估讨论,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日常诊疗工作平稳有序。
▲ 6A团队迎难而上,勇担重任
在尽可能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6A团队又主动请缨,挑起支援兄弟科室的重担。于耀宇主任带领着杜立功、崔国栋、王鹏远、陈凡等青年医生顶住重重困难和压力,废寝忘食、放弃双休日、放弃“五一”假期,全力以赴救治神经外科将近50位患者(其中有30多位病情较危重),捍卫生命和健康,不负希波克拉底誓言。
在6A病区医生办公室,从春天到初夏,一张并不宽敞的灰色沙发床,相伴着于耀宇主任度过了多少个难眠之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主任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这些苦、这点累算不了什么。
铿锵玫瑰 无惧无悔
神经外科6A病区护士长钱蒲迪从3月下旬起就放弃亲子团聚,留守科室。疫情来势汹汹,病毒肆虐超乎想象,护士是最接近患者、也是最接近风险的群体。科室有一位“00后”年轻护士,疫情以来,她的家人十分担心。了解情况后,钱蒲迪第一时间主动与护士的家人进行沟通,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很快打消了家人的顾虑。
“大家不要怕,我们这里防护用具很到位,我会竭尽所能做好大家的后勤保障工作,只要大家防护到位,没有什么可怕的。”钱蒲迪几乎每天加班加点,从物资准备、消毒隔离、人力资源等各方面进行协调沟通,用实际行动给护理团队吃下了定心丸。在她的带领下,病区秩序梳理有序,最大程度降低了风险。
▲ 整洁的病房内,护理工作“疫”刻不停
虽然层层防护阻挡了病毒的侵袭,却也大大降低了护理工作效率。胸闷、喘不上气,像来到了太空漫步,步履蹒跚,原本那些得心应手的护理操作,都得花上两倍、三倍乃至更多的时间和专注度才能完成。即便工作已非常紧张忙碌,她们仍努力挤出时间,少喝一次水、少上一趟厕所,也要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及时送饭送水、嘘寒问暖,同时不忘安抚患者的情绪。
护士周嫚嫚、李庆玲、李晶晶、杨健利等二话不说揽下重活,除了认真完成本病区护理工作外,还主动支援兄弟科室。尤其是护士杨健利,女儿还不到1岁,她主动请缨从封控的家里返回医院留守支援,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了丈夫和婆婆。
▲ 防护服闷热异常,护士们用冰袋降温
立夏已至,随着气温的升高,护士们娇小的身躯被密闭的防护服包裹着,就像蒸笼一样,不一会儿,汗水就浸透了打底衣。而这时,她们首先想到的是患者和同伴的安全,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咬牙坚持。趁短暂的休息间隙,用自制的冰袋“土法”降温后,又继续全身心投入紧张忙碌的护理工作。
脱下N95口罩,额头、脸颊、鼻梁上印出深深的压痕;脱掉手套,露出的是蜕皮、龟裂的双手……与医院其他奋战在护理一线的白衣天使一样,面对病毒的威胁,她们无惧无悔,无愧于铿锵玫瑰之美誉。
及时救治 转危为安
今年32岁的患者王先生(化名)于去年8月突发脑干出血昏迷,经外院救治后于今年1月初转至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
像王先生这样的重症昏迷患者,病情起伏不定,稍不留意就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进而危及生命。对此,医院神经外科医护团队对这样的重点患者进行了细致的排摸梳理,于耀宇主任亲自查房,研判病情,并制定好个性化的应急救治预案。
▲ 于耀宇主任查房
就在这两天,王先生出现发烧、呕吐情况。经检查,其胃内容物潜血阳性,部分呈黑褐色,粪便颜色亦为黑褐色。监测生理指标显示,患者血红蛋白及白蛋白下降明显,考虑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该病一般出血量比较多,出血速度较快,这对处于意识障碍状态的患者来说非常危险。
于耀宇主任团队第一时间开展抢救并紧急申请为患者输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经及时救治,目前患者病情已趋于平稳,转危为安。王先生家属在了解情况后,对于主任表达了由衷的感谢。“疫情面前无小我,感谢我们这个团队,没有辜负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和托付。”于耀宇主任如是说。他用行动诠释了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付出彰显医者的责任和担当。他将继续与同事们一起,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愈是风雨愈团结,
愈是艰难愈无畏。
丹心无惧,
春日可期!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