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原因引起高血脂 中医辨证能治疗
2017年10月28日 10281人阅读
上海长江医院中医科名老中医潘寅生介绍说患有高血脂的人并不少,而引起的病因也是有多种。那么中医如何治疗高血脂呢?哪些中药具有降脂效果?
引起高血脂的原因
1、体质禀赋
父母肥胖,自幼多脂,成年以后,形体更加丰腴,而阳气常多不足,津液膏脂输化迟缓,血中育质过多。或素体阴虚阳亢,脂化为育,溶入血中,血脂升高。
2、饮食失当
饮食不节,摄食过度,或恣食肥腻甘甜厚味,过多膏脂随饮食进入人体,输布、转化不及,滞留血中,因而血脂升高。长期饮食失当,或酗酒过度,损及脾胃,健运失司,致使饮食不归正化,不能化精微以营养全身,反而变生脂浊,混入血中,引起血脂升高。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中夹实证,这是二者不同之处。
3、年老体衰
人老则五脏六腑皆衰,以肾为主:肾主五液。肾虚则津液失其主宰医|学教育网整理;脾主运化,脾虚则饮食不归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则津液输布不利,三者皆使膏脂代谢失常,引起血脂升高。若房劳过度,辛劳忧愁,亦可使人末老而先衰。喜静少动 或生性喜静,贪睡少动;或因职业工作所限,终日伏案,多坐少走,人体气机失于疏畅,气郁则津液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沉积体内,浸淫血中,故血脂升高。
4、情志刺激
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或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膏脂运化输布失常,血脂升高。
5、消渴、水肿、胁痛、黄疸、症积等证不愈
消渴证基本病机属阴虚燥热,由于虚火内扰,胃热杀谷,患者常多饮多食,但饮食精微不能变脂而贮藏,人体之脂反尽溶为膏,混入血中,导致血脂升高。水肿日久,损及脾肾,肾虚不能主液,脾虚失于健运,以致膏脂代谢失常。胁痛、黄疸、症积三者皆属肝、胆之病,肝病气机失于疏泄,影响膏脂的敷布转化,胆病不能净浊化脂,引起血脂升高。
中医治疗高血脂的方法
1、脾虚湿盛型
证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腹泻,头身重困,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当以健脾化湿为治,可选用:苍术、白术、厚朴、陈皮、桂枝、猪苓、泽泻、茯苓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2、气血不足型
此类疾病的主要症状有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以及舌淡;脉细弱等。
当以气血双补为治,可选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党参、白术、茯苓、圆肉各1 0克,黄芪15克,大枣5枚,炙甘草5克。
3、痰浊中阻型
证见头目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欲不振,呕恶痰涎,肢体困重,或见形体丰肥,或闭经,舌苔白腻,脉滑。
当以祛湿化痰为治,可选用:天麻、苍白术、法夏、茯苓、陈皮、泽泻、扁豆、菖蒲各10克,吴萸、甘草各5克。
4、肝肾阴虚型
此类疾病的症状主要有头晕目眩、健忘失眠、咽干口燥、胁痛,腰膝酸软、耳鸣如蝉、五心烦热以及颧红盗汗等。
当以滋补肝肾为治,可选用:枸杞子15克,菊花、生地、熟地、山药、萸肉、茯苓、泽泻、丹皮、天麦冬各10克,石斛20克。
5、肝胆湿热型
证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口气臭秽,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疼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
当以清泄湿热,疏利肝胆为治,可选用:龙胆草、木通、甘草各5克,黄芩、山栀子、泽泻、生地、柴胡、当归、车前草各10克,茵陈15克。
6、肝火上炎型
证见头目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灼痛,烦躁易怒,不寐或恶梦纷纭,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
当以清肝泻火为治,可选用:当归、龙胆草、山栀子、黄芩、黄柏、黄连、大黄、芦荟各10克,草决明15克,青黛5克(冲服)。
5种中药能降脂
1、决明子
决明子煎水饮,对高胆固醇血症有效。实验证明,决明子具有抑制血胆固醇升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每天草决明50克,加水适量,煎后分2次服用。连服1月,可使胆固醇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2、泽泻
含有三萜类化合物,能影响脂肪分解,使合成胆固醇的原料减少,从而具有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肪肝的功效。常用泽泻降脂片,每次3片,每日3次,2-3个月为1疗程。也可每天用泽泻生药水煎,早晚各服1次。或制成粉剂,每日3次,开水冲服。
3、何首乌
含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等蒽醌类物质,能减少胆固醇吸收,加快胆固醇排泄。常用何首乌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连用1-3个月,有明显降血脂作用。也可服用何首乌粉,每次1-2克,每日3次。
4、蒲黄
含有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等植物甾醇,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有减轻主动脉病变程度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只有生蒲黄有作用。所用片剂或冲剂,每日量相当于生蒲黄30克,1-2个月为1疗程。
5、姜黄
含姜黄精、去氢姜黄精、姜烯等挥发油,能增加胆汁形成和分泌,使粪便中排泄的胆酸和胆固醇增加。每天用10克生药水煎,早晚各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