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让你搞懂什么是肥胖,如何预防治疗肥胖

2022年05月11日 675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文让你彻底了解何为肥胖,如何预防治疗肥胖
阅读数6754|2022-05-11

杨孟选·主任医师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普通外科


如何定义肥胖?

认识肥胖是科学减重的第一步。肥胖症主要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者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衡量和评估肥胖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主要有体重指数(BMI)、腰围、腰臀比值(WHR)、标准体重百分率、身高推算法(用于估测理想体重及计算热量摄入,指导营养治疗方案的制定)、体脂测量(用于研究工作)等。现就BMI、腰围、腰臀比值(WHR)作一介绍。

1.BMI=体重(kg)/身高²(m²)

BMI是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多用于评估全身肥胖。由于不同人种的体脂含量差异很大,因此肥胖诊断标准也有所差异。国际标准如下:BMI<18.5kg/m2为低体重;18.5kg/m2≤BMI<24.0kg/m2为正常;24.0kg/m2≤BMI<28.0kg/m2为超重;BMI≥28.0kg/m2为肥胖。



2.腰围和腰臀比值(WHR)

标准情况下以脐为水平测量腰围,以髂前上棘为水平测量臀围,国际标准中,男性腰围≥90cm、WHR≥0.85,女性腰围≥85cm、WHR≥0.8为成人中心性肥胖。

肥胖的分类和分级


很多胖友只知道自己发胖了,但是不知道自己的胖属于哪一类,哪一级,下面简单聊聊肥胖的分类与分级。

依照发生原因分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其中单纯性肥胖占95%,由营养超标、运动不足等导致。继发性肥胖占5%,由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导致。

按脂肪分布,可分为腹型肥胖和臀型肥胖,其中,腹型肥胖危害性较大。

根据脂肪组织的解剖特点分为多细胞性肥胖和大细胞性肥胖。其中儿童肥胖是多细胞性肥胖为主,成人则是大细胞性肥胖。

根据BMI将肥胖分为3度:28.0kg/m2≤BMI<32.5kg/m2为轻度肥胖,32.5kg/m2≤BMI<37.5kg/m2为中度肥胖,BMI≥37.5kg/m2为重度肥胖。



肥胖的危害

肥胖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体形上的改变,在体形改变的背后,患者身体承担的负荷超乎想象。肥胖症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以及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会对身体的各个系统产生消极影响。

患者通常会出现一系列以胰岛素抵抗为启动因素的代谢综合征,这种代谢综合征以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血尿尿酸水平异常(痛风)、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胆囊疾病等为主要表现。肥胖患者由于颈部脂肪堆积,上气道松弛,气道容易闭陷,当气流通过气道时发出鼾声,且易发生气流中断,氧饱和度下降,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少数患者还会出现慢性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进一步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及衰竭。肥胖还会对生殖系统造成影响,如不孕不育、女性月结失调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其他相关疾病还包括因关节负重增加导致的骨关节炎等。

此外,患者还会因肥胖导致的体型问题产生焦虑、抑郁的心态,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



肥胖的分级防治策略
对于肥胖患者而言,减重可带来许多好处,如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糖代谢,改善异常的脂代谢,降低血压,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病风险等。不同程度的肥胖患者需采取不同级别的干预方案,一套科学合理的肥胖预防和干预策略的制定需要四个步骤:采用BMI进行初始筛查→对肥胖相关并发症进行临床评估→对肥胖相关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根据不同肥胖并发症选择合适策略。



2014年,AACE和ACE联合发布的肥胖诊断和管理新框架提出:肥胖0级患者(BMI≥30.0kg/m2,无肥胖相关并发症)以改变生活方式为主;肥胖1级患者(BMI≥25.0kg/m2,至少存在1种轻度至中度肥胖相关并发症)以强化生活方式和行为改变为主,可选用药物;肥胖2级患者(BMI≥25.0kg/m2,至少存在1种重度肥胖相关并发症)需强化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治疗,药物治疗,可考虑采用减重手术。

生活方式干预的减重手段包括合理安排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在这种方法中,患者往往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需要患者学会合理设定短期目标,进行自我监测。

对于2级和3级肥胖患者,可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谨慎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辅助减重,目前,减重的药物有盐酸芬特明、奥利司他以及具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及GLP-1受体激动剂或GLP-1类似物等。

由于药物治疗肥胖具有严格的适应症,目前批准的减肥药物种类较少,且新的减重开发进程缓慢,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也也有待证实,有研究显示,内科治疗重度肥胖症的疗效约为10%,药物的副作用等各个方面使药物治疗肥胖存在许多局限。

近年来,对肥胖合并代谢性疾病患者进行的减重代谢手术已经广泛开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较好,已经成为了国内外指南推荐的肥胖治疗方式之一。减重手术按照作用原理分为三类:限制摄入型手术、吸收不良型手术和混合型手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手术包括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等。



减重代谢手术治疗肥胖的指征

在明确患者肥胖的原因、肥胖的程度及和代谢病状况后,经非手术治疗失败后,可考虑使用外科手段减重。手术治疗患者的年龄建议在16-65岁之间。快来看看你是否满足减重手术适应症吧?



对于单纯性肥胖患者而言,如果满足BMI≥37.5kg/m2,建议积极手术;若32.5kg/m2≤BMI<37.5kg/m2,则推荐手术;对于27.5kg/m2≤BMI<32.5kg/m2,经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难以控制,且至少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症,经综合评估后可考虑手术;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参考影像学检查提示中心性肥胖,经多学科综合治理协作组(MDT)广泛征询意见后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



如果您同时合并有2型糖尿病,经评估仍存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若BMI≥32.5,建议积极手术;若27.5≤BMI<32.5,推荐手术;若25≤BMI<27.5,经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且至少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症,慎重开展手术。

减重代谢手术的疗效



减重代谢手术在治疗肥胖合并相关代谢性疾病方面,平均多余体质量减少率(percentageofexcessweightloss,%EWL),术后6个月%EWL在30-40%之间,术后1年,患者平均%EWL在80%左右。减重手术不仅仅降低患者的体重,更重要的是术后患者体重的下降程度可对多个系统产生影响:



①减重可改变因肥胖造成的病理性心脏结构与功能,控制心脏损伤,降低肥胖相关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②%EWL每下降1%,收缩压与舒张压可分别下降1~2mmHg,可改善或缓解患者高血压症状,术后5年微血管风险降低79%,大血管风险降低48%;



③体质量减轻可导致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的用量减少85%与100%,术后2年对2型糖尿病缓解率可达75%,是目前外科治疗Ⅱ型糖尿病较为有效的方法;



④可有效降低肥胖患者的低通气指数,改善呼吸暂停症状。可见随着患者术后EWL%的提升,可有效改善多系统功能受损状态,提升患者的健康水



减重代谢手术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任何手术都要考虑的核心因素。减重代谢手术治疗肥胖已有70余年,其安全性被国内外多个临床研究结果所证实。减重代谢手术和其他腹部胃肠道手术一样,都存在着风险,以目前主流术式——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为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4%,低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0.9%)。经过严格的围手术期准备,在经验丰富的主刀和医疗团队治疗下,减重代谢手术会更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会更低。

日间减重手术具有立竿见影般的疗效

即使微创打洞做胆囊切除术后,病友也是被抬上手术车推回病房。印象中减重代谢这种大手术后,不但伤口疼痛,且身上插着引流管、胃管、尿管等管子,病友更不敢“轻举妄动”。就在近期,顾岩教授减重与代谢外科团队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让38岁210斤的张女士(化名)在刚接受完切胃减重手术后,神志马上恢复清醒,经医务人员帮助下走下手术台,走出手术室。张女士身上不留置胃管、引流管、尿管等,在多模式镇痛帮助下术后几乎没有疼痛感,在术后第二天顺利出院。这就是日间减重手术最形象的例子。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日间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指出,日间减重手术是选择符合手术适应证的病人,在1-2个工作日内安排病人的住院、手术、术后短暂观察、恢复和办理出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模式,在西方国家开展较为普遍,在美国日间手术率>80%。2019年《中国减重与代谢手术大数据》全国减重手术的住院时间中位数为9天,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达6天,远高于美国同类指标,患者住院时间不超48小时,最短的只有30个小时。当然,选择日间减重手术的胖友都需要经过专科医生的严格评估、围手术期充分的准备及术后密切随访。这种高效的医疗服务模式将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造福更多胖友。

减重代谢术后二期塑形手术



减重代谢手术不仅可以显著降低病人多余的体重,还能缓解因肥胖带来的各种代谢性疾病,改善肥胖患者的健康。但女性与极度肥胖患者在体重下降后,腹部、乳房与胸部、上肢与腋窝、背部、大腿与臀部、面与颈部等部位皮肤组织会松弛下垂,严重影响了形象和生活质量。而减重代谢术后实施二期塑形手术可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选择二期塑形手术的比例从10%至20%不等,而在我国由于患者对二期塑形手术缺乏了解,这个比例更低。那么什么时候需要接受二期塑形手术呢?一般应在减重术后18个月后,体重已达到减重要求且至少稳定6个月,6个月内体重波动不超过5kg,术前还需戒烟至少3个月。有塑形意愿和需求的患者在符合上述要求下,经过医生进一步的多学科术前评估和准备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行单个或多个部位的塑形手术。总之,塑形手术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及保持减重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