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骨科最伟大的创新是什么?

2020年03月27日 9978人阅读

“新”产品在骨科展上亮相早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了。这家换个新涂层,那家改下材料,我们家推出一种新设备,他们家设计了一种新的植入物样式。“新”产品琳琅满目,却鲜有变革行业的产品。称其为设计升级比较恰当,因为用不了多久,其他厂家都能学得有模有样。这更像是缓慢迭代,而非创新。

总是得这么循环往复个几年,才会出现真正的革命性产品。真正的新产品,当你看到它时你就能知道这是真创新!你肯定也会好奇这创新的点子从何而来?怎么才能创新呢?  

这些革命性产品冲击了行业的思维方式。它们是行业的破局者,重新定义了何为可能。不妨回想一下你第一次看到关节镜,Ilizarov外固定架,椎体成形术,脊柱融合器或BMP(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情形。
盘点骨科史上那些惊艳的明星产品

关节镜
1962年,日本外科医生MasakiWatanabe博士使用他发明的关节镜进行了首例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患者是一名17岁的男孩,打篮球时扭伤了膝关节。Watanabe对内侧半月板撕裂进行了清除。病人术后当天回家休养。六周后已经可以重返球场运动。
Ilizarov外固定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骨科医生GavriilAbramovichIlizarov博士利用当时仅有的材料,甚至用上自行车零件,制造了第一个外固定架,然后偶然发现了“牵拉”骨技术,进而发明了牵引成骨术。
椎体成形术
1997年美国骨科医生MarkReiley研制出一种可膨胀性椎体撑开球囊(InflatableBoneTamp),该技术采用经皮穿刺椎体内球囊扩张的方法使椎体复位,在椎体内部形成空间,减小了注入骨水泥时所需的推力,并使骨水泥不易过多弥散。
脊柱融合器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医生GeorgeBagby设计了一种多孔的不锈钢圆柱体用于治疗马的wobbler综合征(一种导致赛马瘫痪的颈椎退行性疾病),使不少赛马免于瘫痪和死亡。随后又和同事Kuslich在90年代设计出第一款用于人体的钛金属椎间融合器BAKcage,开启了脊椎固定融合的新纪元。  

骨生长因子(BoneGrowthFactors)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外科医生MarshallUrist博士发现了BMPs,但无法获得足够的剂量。遗传学研究所(现为惠氏)创建了一个名为rhBMP2的合成版。2003年,SofamorDanek取得遗传学研究所的支持,获得了rhBMP2的使用许可,并成功开发了INFUSE,用于骨融合和骨修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drainage,VSD)
1992年,德国ULM大学Fleischman博士首创VSD技术,最先用于骨科领域治疗软组织缺损和感染性创面。1994年裘华德教授率先将VSD技术引进中国,并在全球首次应用于普外科,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和其他各种腹腔内感染,开创了VSD在普外科应用的先河。
椎间孔镜
1973和1975年,Kambin和Hijikata分别设计出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手动切吸的工具和技术,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应用中达到了72%的临床治愈率。
1985年,Onik设计了椎间盘自动切吸装置,应用于后外侧入路达到椎间盘间接减压的目的。
1990年,Kambin提出并描述了椎间孔安全三角的概念。在此概念提出以后,在椎间孔区域放置较大的通道,置入内镜和操作工具,在理论和技术上均成为可能。


1996年Ditsworth研制出经椎间孔入路的脊柱内镜(transforaminalspinalendoscopy,TFSE),可允许器械在内镜工作管道内灵活操作。在此之前,脊柱内镜和关节镜一样需要两个通路进行观察和操作;而在此项技术以后,脊柱内镜技术即被成为完全内镜技术,所有的图像观察和镜下操作均在一个通道下完成,避免了多个通道下对硬膜神经的可能损伤,同时完全内镜技术单个入路可以在局麻下完成。
1997年,美国AnthonyYeung教授研究出新一代同轴脊柱内窥镜YESS系统(yeungendoscopyspinesystem)。2002年德国脊柱外科学会中,ThomasHoogLand教授报道了在杨氏技术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内直接行神经根松解和减压的Thessys技术(ThomasHooglandendoscopicspinesystem),得到脊柱微创领域学者的广泛认同。

骨水泥(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ic,PMMA)。1951年,瑞典Klaer用PMMA作为髋关节假体固定材料;1958年Charnley深入研究并推广使用,从而使骨粘固剂固定假体置换获得成功;我国1978年研制成功并应用与临床。

其它发明、创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