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是一种退行性病变,以老年人多发,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作用,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此病渐有年轻化的趋势。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始终认为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干预措施的最终目的都应该为了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包括生命的数量和质量。
尤其对于患有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等痿症的患者。多伴有下肢无力、无法独立行走、口齿不清、头晕头痛,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更甚者,常年卧床不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主治医师褚尊贵大夫说:
“中医的疗效评价终点应是在如何使患者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基础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注意到国内开始有零散的关于中医对于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疗效的报道,但大多数中医药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研究报道多未采用权威、公认、客观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另外由于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种类太多,相应的预后差异也很大。
且中医临床上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主要依据个人经验遣方用药,辨证治疗居多,专方专药相对较少,表现出随意性及经验化倾向。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诸痿症一直是疑难杂症,在西医方面甚至被定性为不治之症。眼见众多患者寻医无门,近年来,“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一直潜心于此方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壹
治痿独取阳明?
“阳明”泛指脾胃。此句出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说。
中医的弊病在于固守古法,而未敢灵活运用。
以致于后世医家在治疗痿症的过程中多局限于《内经》中“治痿独取阳明”,而常常忽略痿症和其它脏腑功能、经络系统的关系。其治疗历来多以补益脾胃后天而立法遗方。所谓“治痿独取阳明”,但临床实践并不仅然。“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始终认为总宜据病因、审病情而处理。
世人皆知“治痿者独取阳明”。然分清虚实,明确病位乃其根本。
褚尊贵大夫点明“治痿独取阳明”,是大法,而非定法;“独取”,是言其重,而非言其孤。
近年,“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在以往治疗痿症的经验总结上,首次归纳出了治疗小脑萎缩、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运动神经元病等痿症的两条原则。
一是在《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之上,“行气阳明汤”医生组首次提出“欲取阳明应先和营卫”。二来,“行气阳明汤”医生组着重强调痿病不可安用风药。
在这两条原则之上,亦确立了治痿的三大方向。和营卫,取阳明,调虚实,是为“行气阳明汤”方论之本。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始终认为,应师古而不泥古。在研究古代各家学说时,不可拘泥于一家之言。若学东垣则偏升提,师河间则偏寒凉,执一不化,未有不害人者。其次,学习古人经验,应结合我们今天的临床实际,在吸取前人精华的同时,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依此,“行气阳明汤”才敢于在一众医家默守《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宗旨的时候,率先打破常规,提出“欲取阳明应先和营卫”。也因此开创了一整套依据传统医学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诸痿症的理论方案。同时,也填补了建国以来,对营卫和脏腑的系统研究的空白。
贰
痿症不可安用风药?
在“行气阳明汤”方论之中有两条原则,其中之一便是强调“痿病不可安用风药”。
“不可安用”其意为“不可妄用”,而并非不用。
隋唐至北宋时期的医家们将痿症列入风门,多用祛除风邪之剂,以发散风邪为治疗痿症的方法,然而散风邪、开腠理之药,其性多是辛燥,不仅会伤及阴血,而且助阳生热,使阴血愈燥,病情加重。所以《丹溪心法》不但立专篇论述痿病,而且明确指出:“痿症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行气阳明汤”补肾习用“行气阳明汤”加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化裁以平衡阴阳,益精填髓,滋肾荣脑。
扶脾则强调“升阳益气",即以辛甘温补之黄芪、白术、党参、甘草补脾益气。
配以辛香气雄,味薄升散之羌活、防风、藁本,白芷、苍耳子、柴胡、升麻等祛风药1-2味入方,以求助气升阳。促发脾胃清阳之气升腾贯注于脑,使脑得充分荣养和修复。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曾着重强调痿病不可安用风药,但祛风药用于此,味少量轻,以求助气升阳,寓意深远。
一则:升阳达巅,行经人脑。脑为诸阳之会,居于巅高,惟风药辛宜,方可疏通经脉,升发清阳之气贯注于脑,以壮髓海;
二则:醒脾助肾,以促化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风药胜湿,有助于脾气升发,五脏之气旺盛,使气血津精化生有源,以保证脑功能活动所需的精微物质;
三则:阳升气旺,可化痰瘀。气帅血行,气能行律,脑气充盛而气化畅利,既可防止津血凝滞为痰瘀之害,又能消散少量痰瘀之浊,此祛杂致纯,以补为通之意。
补虚不忘疏调三焦气机。倘上焦失宜、中焦失衡、下焦失畅,气机逆乱。则势必阻碍精气代谢,使脑无所依附而病变愈重,故“行气阳明汤”强调临证惟使三焦气机畅达,方可求升阳益髓之功。
叁
痿症无寒?
历来许多医家认为“痿证无寒”,宗“五脏有热”而致痿之说,实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诚然,小脑萎缩诸痿症因为湿热、燥热、阴虚等所致者颇多。殊不知寒湿、阳虚亦可致痿,而这种情况在“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接诊过程中并不少见。
所以,温经散寒的药物在治疗寒湿、阳虚致痿时不可不用。
阳化气、阴成形,阳虚则无力化生 阴 精,肢体筋脉失其温煦濡养,而寒湿得相乘之机,所谓“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褚尊贵大夫对其曾有详尽的论述:
“生理上,阴阳互根互用, 阴 精的化生,必有赖于阳气推动,无阳则阴无以生。同样,阳气的生成,亦赖 阴 精的奉养,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而在病理上,阴亏日久必损阳气,阳气长期不复,必及阴血。痿证的发生与发展亦不例外,阴虚之痿,久之不愈,必然伤及阳气。阳虚之痿,阳气不生,久则影响 阴 精化生。因此,临床治痿,应视阴虚、阳虚孰轻孰重,权衡或补阴、或补阳、或阴阳并调,决不可执泥一端,一味滋阴,无视扶阳。”
所以,痿证因于阳虚者,治疗上,“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强调不仅要扶脾阳,还要温肾阳。肾阳得温,脾阳得助,水谷得运,精微得布,则痿证可愈。
要严格辨证论治,分清寒热,有寒者多见于病情较久的患者,热者当清,寒者必温,切不可拘泥于“痿证无寒”。
同时当注意治疗过程中寒象之轻重变化以及寒热转化,如见口干喜饮、面赤身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当立即停药或减量,切忌因温药过重致耗阴伤血。
另外,要在温补脾肾时,注意调理脾胃,并注重脾肾的先后天关系,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二者相互滋生,阳虚痿证皆有阳微阴乘之患和灶冷火衰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