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微创还是开放?
2018年07月25日 526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患者罗先生,三十七岁,是造船厂的一名普通工人。1小时前,他在工作时不慎从3米高处跌落,臀部着地,自觉背部剧烈疼痛,不敢翻身,下半身有轻微麻木感,随即被120急救中心的救护车护送到我院急诊科。我随后赶到急诊科观察室,经过细心的身体检查,发现罗先生的下肢感觉、活动功能基本正常,结合罗先生的X光、CT、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考虑诊断为第11胸椎新鲜骨折。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第11胸椎前方压缩接近1/2,爆裂的骨块向后方移位并压迫脊髓,罗先生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即在内固定装置的帮助下,重新构建脊柱的稳定性。在我讲解手术方案的时候,罗先生提出了两个疑问,其一是微创手术治疗好,还是传统开放手术好?其二是内固定装置放在体内有没有危险,需不需要取出来?关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待我一一解释。山东电力中心医院脊柱外科赵存跃
脊柱骨折十分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5~6%,多见于男性青壮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最常见。脊柱骨折多数由间接外力引起,由高处跌落时臀部或足着地、冲击性外力向上传至胸腰段发生骨折;少数由直接外力引起,如房子倒塌压伤、汽车压撞伤或火器伤。脊柱骨折可以并发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病情严重者可致截瘫,甚至危及生命;治疗不当的单纯压缩骨折,亦可遗留慢性腰痛。幸运的是,罗先生虽然第11胸椎骨折比较严重,但对脊髓的压迫较轻,因而未造成下肢瘫痪。
类似罗先生这样的患者,既往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为开放式内固定治疗,即依次暴露脊柱后方肌肉,然后置入内固定装置,目前最常用的是椎弓根钉、棒装置,从而重建脊柱的稳定。由于罗先生的骨折刚发生不久,属于新鲜骨折,骨折部位势必存在血肿和肌肉损伤,开放手术必然存在出血量大、再次损伤脊柱后方肌肉的问题。虽然脊柱的稳定性得到了重建,然而脊柱后方肌群的功能恢复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锻炼。近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折,可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从而尽快地恢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微创手术,顾名思义就是微小创伤的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瘢痕细、手术中出血少以及术后患者疼痛轻、恢复快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医生、患者的欢迎。对于微创手术的理解,常见的误区是手术刀口小就属于微创,这种理解是肤浅的。微创的核心是创伤小,如果只是手术切口小,但切口深部的正常组织结构破坏大,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
针对罗先生的病情,目前最先进的脊柱微创手术方法是经皮椎弓根钉、棒置入手术,即在床边X光机的透视引导下,手术医师只要在皮肤上开不到1厘米的小口子,将长约30~50 毫米不等的椎弓根钉置入患者的脊柱骨折节段,随后根据椎弓根钉之间的角度和后凸畸形的矫形要求,通过皮肤置入合适长度的椎弓根钉连接棒,然后矫正后凸畸形,上紧螺帽,退出多余的装置,整个手术耗时约40~60分钟,出血量很少。因此,对于罗先生的第一个疑问,我建议他选择微创手术治疗。
由于脊柱内固定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国内外内固定装置厂家的制造水平和工艺技术都已相差无几,而且内固定装置均进行了严格的检测,对人体没有毒性。此外,我所介绍的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手术,目前暂时只有国外厂家生产,安全和质量都有可靠的保证。针对罗先生的第二个疑问,我建议他除非由于意外导致内固定断裂并产生不适症状,否则脊柱内固定装置可终生安放于体内,不需要取出。
我的耐心解释最终打消了罗先生的疑虑,经过40分钟的微创手术,罗先生的胸背痛明显缓解,在床上翻身也没有困难,2周就可以拆线出院了,出院后继续佩戴支具至术后3个月。经过一系列的康复功能锻炼和门诊定期复查骨折愈合情况,罗先生以轻松的心态重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并继续从事造船工作。
本文系陈克冰医生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