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能够听到的声音
人类听觉的频率范围在20——20000Hz之间。人类言语的频率范围在200——8000Hz之间,最主要的频带在 500——3000Hz,听力学临床上常以500、1000、2000Hz纯音域的平均值代表言语区频率的听力水平。
2.耳聋的分类
一、根据病变的性质,耳聋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大类,前者听觉系统由器质的变化,后者则否。
二、从病变损害的部位分析,耳聋可分为传导性耳聋与感音性耳聋,后者又可以分为耳蜗性聋,神经性聋及中枢兴聋。
传导性聋是指外耳与中耳病变所引起的聋。由于外耳和中耳的功能主要是传导声音,发生在外耳、中耳的一切影响声音传导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传导性聋,如外耳道耵聍(俗称耳屎)堵塞、鼓膜穿孔、中耳积液、发炎或流脓。幼儿的耵聍堵塞较为常见,但切忌乱掏耳朵。婴儿的耳咽管较为平直,不能平躺着喂奶,以免奶汁流入中耳腔引起炎症。擤鼻涕时要一侧一侧地擤,避免鼻涕被擤入中耳腔。感冒时要注意控制鼻咽部症状,以免病菌扩散入中耳腔。传导性聋初期,听力损失不明显,应提醒家长重视儿童有无耳痛、红肿、流脓等问题。传导性聋一般可以通过药物、耳部治疗或手术得以治愈。
感音神经性聋是指耳蜗、听神经和听觉中枢径路的病变所引起的聋,简称为神经性聋。内耳的功能是感受声音,并由听神经传向大脑,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往往造成严重的听力损失。内耳毛细胞及神经细胞一旦受损,就很难恢复,目前医疗上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尽早考虑配戴助听器并接受康复训练。许多"小广告"抓住患者急病乱投医的心理,自称可以治疗神经性聋,骗取钱财。
若两部分均有病变,即可出现混合性聋。
三、从发病时间来分析,耳聋又可分为先天性耳聋与后天性耳聋。
先天性聋可以分为遗传性聋(基因、染色体)和非遗传性聋(孕期患风疹、腮腺炎、梅毒等病毒感染或全身性疾病),后天性聋可以分为传染病源性聋、全身系统性疾病聋、耳毒性聋、老年性聋、特发性聋、自身免疫性聋等等。
3.耳聋的原因 (主要对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详细说明)
儿童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
一、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父母双方或一方家族中有聋病基因,都有可能使孩子有听力问题。35岁以上的妇女初次生育,新生儿"三体综合症"的几率增加,可伴有听力问题。一些遗传性综合症表现出多发性畸形,也可涉及听觉器官。
二、非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又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一)先天感音神经性聋主要指在怀孕和分娩期间引起的听力损害。
妊娠期间: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怀孕初期3个月内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体病、疱疹病毒或梅毒螺旋体、流感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并导致子宫内感染的;在怀孕期间使用某些药物或接受放射线或同位素照射的;怀孕期间患有全身性疾病的(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酒精中毒、CO中毒、严重营养不良等)多造成胎儿不可逆的感音神经性聋。冬春季节,易发生病毒感染,孕妇可能出疹子并只有轻微的感冒症状,应做病毒抗体的血清检查。
分娩期间:使用产钳等造成的外伤、难产导致的严重窒息、新生儿核黄疸、母婴血型Rh因子不合或ABO溶血、早产低体重儿、胎儿期病毒高胆红素血症或其它非细菌感染,都可引起听力损害。
(二)后天感音神经性聋是指儿童成长过程中因细菌病毒感染、药物性中毒或外伤引起的听力损失。
感染性因素:儿童患流脑、脑膜炎、结核性脑炎、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疱疹等都有可能引起耳蜗功能的急剧下降。
药物性因素:滥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等),是我国小儿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要原因。许多卫生工作较落后的地区,应用此类抗生素治疗儿童发热、肺炎等疾病,却造成了儿童的听力残疾。
颅脑外伤也可能造成内耳结构受损。
爆震和噪音
4.耳毒性药物
目前,能够导致耳聋(尤其是聋哑症)的病因有很多种,其中药物中毒所引起的耳聋占60%以上。所谓药物中毒性耳聋(简称药物性耳聋),就是因使用某种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制剂而引起的耳聋。
能够损伤人的听力的药物被称为耳毒性药物,这些药物主要损伤内耳,从而影响耳的两大重要功能:平衡与听觉。由耳毒性药物导致的慢性中毒,其症状以耳聋、耳鸣为主,小部分患者甚至完全丧失听力。目前已发现了近百种耳毒性药物,其中以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造成的耳聋为多,常见的有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氯霉素、新霉素、红霉素等,其中新霉素毒性最大。由于这些抗生素在使用时无需做皮试,而且价格便宜,因此,在广大农村地区应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对于小儿患者。此外,还有一些药物易产生耳毒性:利尿剂、抗疟疾药(如奎宁和氯喹)、中药乌头碱和含有重金属的制剂(如含铅、砷、汞的制剂等)、抗癌类药物、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治疗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病的药物(如心得安、心得宁等)、某些避孕药、消毒剂(如碘酒、洗必泰、甲醛)。
5.致聋性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致聋性疾病有:流脑、流感、风疹、麻疹、带状疱疹、伤寒、斑疹伤寒、猩红热、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梅毒、布鲁杆菌病、疟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