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松”色变—论骨质疏松的前世今生
2022年11月13日 71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骨质疏松症在我国是中老年人群的好发病症之一,患病比例逐年上升,使中老年人在日常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面临严峻威胁。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定义骨质疏松症是全身性的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退化,导致骨脆性增加,极易造成骨折的一种疾病。2011年,美国卫生院将该定义简化为:一种以骨强度降低为特征的骨骼疾病,使病人骨折的危险性增高。
在临床上,骨质疏松症主要有三大表现: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其中,疼痛主要表现为腰背部或周身的骨骼疼痛,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脊柱畸形与伸展受限;而由于骨强度的降低,在普通的日常活动中更易发生骨折,即称为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的发生,从本质上说,是成骨与溶骨的失衡所致,而导致其失衡的因素有很多。对于正常人来说,吸烟、饮酒、缺乏锻炼、维生素D及钙摄入不足等等都有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那么如何准确判断自己得了骨质疏松症呢?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法(DXA)是目前临床唯一检测骨密度的标准检查方式,而通过这项检查,也可以精确判断出自己是否需要治疗。与此同时,在各种治疗方案中,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都是必须的。
既然骨质疏松症对人体健康威胁巨大,如何预防成为了解决谈“松”色变的关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例如补充蛋白质、多晒太阳、增强锻炼、补充牛奶及海产品的方式,极大程度上预防骨质疏松。
总之,只要能够尽早树立骨骼健康意识,从根源出发及时预防,往往能够维持健康的骨骼状态,从而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