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2020年02月11日 821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第一节 概述
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胆囊慢性疾病,是胆囊持续的、反复发作的炎症过程。常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或因胆固醇的代谢紊乱而引起;它可以伴有或不伴有胆囊结石,在结石形成以前或在结石形成以后开始有病变;临床上常有上腹部不适和消化不良,有时或伴有急性发作。
第二节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胆囊结石 约70%的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内存在结石。结石可刺激和损伤胆囊壁,并引起胆汁排泌障碍。
2.感染 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各种病原体引起胆囊慢性感染。常通过血源性、淋巴途径、邻近脏器感染的播散和肠寄生虫钻入胆道而逆行带入。近来也有患者胆汁中检测到螺旋杆菌DNA的报导,慢性炎症可引起胆管上皮及纤维组织增生,引起胆管狭窄。此外,HBV感染者慢性胆囊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3.化学刺激 当胆总管与胰管的共同通道发生梗阻时,胰液反流进入胆囊,胰酶原被胆盐激活并损伤囊壁的粘膜上皮,此外,胆汁排泌发生障碍,浓缩的胆盐又可刺激囊壁的粘膜上皮造成损害。
4.急性胆囊炎的延续 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使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和增厚,囊腔萎缩变小,并丧失正常功能。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 常不典型,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尔后病人常有厌食脂食、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并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胀、腹痛。腹痛程度不一,多在上腹部,牵涉到右肩背部,较少出现畏寒、高热和黄疸,可伴有恶心、呕吐。腹部检查可无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Murphy征或呈阳性。
部分有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发作史。胆石症与胆囊炎二者常互为因果,且大多数与慢性胆囊炎同时存在,结石较大的表现为右上腹闷胀不适,或慢性胆囊炎症状;较小的结石则可能在饱餐或油腻饮食后胆囊收缩,或夜间平卧时结石移动阻塞胆囊管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发作。结石引起的胆绞痛的特点是突然发作,绞痛剧烈,有时随体位变动,结石可能移位被排入胆总管,梗阻解除,则绞痛也随之突然缓解。
(二)临床分型
1.慢性胆囊炎根据其病因是否由结石引起,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
(1)无石性胆囊炎:这类胆囊炎的原因有所不同,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由胆盐或胰液消化酶引起的化学性胆囊炎,有胆囊管狭窄或功能障碍引起慢性胆囊炎。
(2)结石性胆囊炎
2. 根据其不同的病因和病理改变,临床上可以分为三类:
(1)感染后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病变。其程度轻重不一,胆囊病变较轻者,仅有胆囊壁增厚,重者可以显著肥厚,萎缩,囊腔缩小以至功能丧失,故有时称这种情况为“自发的胆囊切除”。此症胆囊周围常有紧密粘连,并可累及临近脏器,但一般不含结石。
(2)梗阻性胆囊炎:当胆囊管阻塞(结石等)时,胆汁潴留,胆色素被吸收,引起胆汁成份改变,刺激胆囊发生炎症。
(3)代谢性胆囊炎:由于胆固醇的代谢发生紊乱,而致胆固醇沉积于胆囊的内壁上,引起慢性炎症。胆固醇酯或其他脂肪性物质在粘膜及粘膜下层中沉积浸润之原理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由于胆固醇酯随胆汁进入胆囊后再析出而沉着在胆囊壁上,并非是一种特殊病变,仅为不同胆囊病变的一种组织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