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谨防肝病带来的“脑子不好使”

2019年04月26日 8212人阅读

  肝性脑病(hepaticencepha,HE),俗称肝昏迷,是由肝功能严重失调或障碍所致,是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临床表现

  一般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将肝性脑病由轻到重分为4期

  Ⅰ期(前驱期)

  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表现为欣快、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等。应答尚准确,但吐词不清且缓慢,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多数正常,有时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Ⅱ期(昏迷前期)

  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表现为躁狂、嗜睡、行为异常、书写障碍、定向力障碍、记忆力障碍等。有明显神经体征: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有特异性改变。

  Ⅲ期(昏睡期)

  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存在。肌张力增加,四肢被动运动常有抗力。椎体束征常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

  Ⅳ(昏迷期)

  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痛刺激和不适体位尚有反映,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和换气过度。脑电图明显异常。

  病因

  肝性脑病多由失代偿肝硬化引起,也包括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外科门体分流手术。另外还见于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病的急性或暴发性肝衰竭阶段。原发性肝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严重胆道感染也可并发。

  肝性脑病一般有明显的诱因,常见诱因包括:高蛋白饮食、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呕吐、腹泻、大量放腹水、安眠镇静药、麻醉药、便秘、尿毒症、外科手术等。

  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的病发机制尚未明确,一般以氨中毒理论的研究最多,也最确有实据。

  氨中毒假说:由于肝衰竭时清除氨的能力减弱或丧失,造成血氨升高。氨能干扰脑。特别是脑干的能量代谢,引起高能磷酸化合物浓度下降,以致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发生障碍而陷入昏迷。

  治疗

  1.清除诱因

  对能找到明确诱因的患者,必须去除诱发因素。如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清除消化道内的陈旧血、改善缺血、缺氧症状、限制蛋白质的摄入等。

  2.清洁肠道

  ①应用一些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分解蛋白质等产生大量的氨或毒性物质。常用药物有新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等。

  ②应用乳酸杆菌或其他肠道有益菌制剂,产生乳酸。使结肠内PH降低,减少氨的吸收。另外,大量乳酸菌可抑制革兰阳性杆菌繁殖,从而减少氨的生成。

  ③使用高渗性脱水剂清洁肠道。如乳果糖等药物,服用后肠道不吸收,转化成低分子量有机酸,导致肠道内pH值下降,并通过保留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结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减少氨的吸收。

  3.脱氨药物的应用

  鸟氨酸----门冬氨酸(ornithine-saparitc,OA),商品名雅博思。OA中鸟氨酸可为尿素循环提供底物,门冬氨酸可通过转氨作用生成谷氨酸盐,有降解氨的功效。

  4.并发症的治疗

  肝性脑病患者中,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脑水肿的发生率极高。预防措施主要限制水的入量,常用20%甘露醇、50%葡萄糖液、呋塞米等脱水。

  5.人工肝支持

  目前国内展开的多系物理型人工肝和中间型人工肝,临床应用证明有一定治疗效果。

  6.肝移植

  对于终末期肝疾病患者,以上各种治疗均可能会无法达到满意治疗效果,肝移植是一条值得考虑的治疗途径。

  为肝病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长按识别二 维 码或点击

  “微医肝病医生集团”健 康 号,

  关注后,即可获取以下服务:

  1、1次大牌专家免费在线咨询服务

  2、免费阅读肝病科普文章

  3、免费观看肝病医学视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