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升高,别只想到细菌感染!
2020年06月09日 895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作为血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防卫,参与机体免疫,消灭各种病原体。那么,白细胞升高有哪些意义呢?
一、生理因素
主要见于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情绪激动、饮酒、饱食等;剧烈运动、高温严寒也可引起白细胞一过性增高,一般休息或复温后恢复;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出现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二、药物因素
如糖皮质激素、红霉素、头孢类、儿茶酚胺类药物等可引起白细胞增高。
三、疾病及应激因素
1、细菌感染:包括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阑尾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肾盂炎、输卵管炎、胆囊炎、败血症等。
2、病毒感染:如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等。
3、较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创伤性大出血、血管栓塞等。
4、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代谢性中毒,汞、铅、有机磷、安眠药等化学药物中毒,昆虫、蛇毒素等生物毒素中毒,都可引起白细胞反应性增多。
5、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可在(100~600)×10⁹/L以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1、M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可增至(10~50)×10⁹/L。
6、恶性肿瘤:某些肝癌、胃癌等,因癌组织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其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细胞释放入血,可出现白细胞升高。
7、儿童和青少年胰岛素抵抗:2017年,韩国汉城延世大学医学院Lee等根据白细胞计数水平对2761例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分层,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白细胞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胰岛素抵抗发病率随白细胞计数上升而增加,后者可作为儿童和青少年胰岛素抵抗及抵抗预测的有用指标。
掌握了白细胞升高的意义后,临床遇到白细胞计数升高,我们该如何分析?!
1、中性粒细胞升高:细菌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升高的主要因素,但非典型病原菌、真菌、病毒等感染也可致中性粒细胞升高。当出现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升高,需结合症状、体征,即使CT显示肺部炎症,也要注意与非感染性病变鉴别;如存在明显的感染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证据,即使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正常甚至下降,也不要随意否定细菌感染的存在。
2、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传染病、血液病,如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等。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3、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皮肤病、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牛皮癣、钩虫病、血吸虫病等。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提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以及脾切除术后、注射疫苗、铅、铋中毒等。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伤寒、疟疾、急性传染病恢复期,以及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既具有绝对敏感又具有绝对特异性,故任何时候,不要忘了结合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
临床应形成的印象是,白细胞计数在20×10⁹/L以上并不绝对存在严重感染;而有些重症感染患者,如肝脓肿、重症肺炎,体温41℃以上,白细胞并不高,可能发生贴壁,不能完全反映外周循环的白细胞总数。经治疗白细胞计数可回升,即贴壁的白细胞重新以游离形式出现在外周血中,需引起足够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