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研究的进展及治疗
2021年03月09日 781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修复重建外科 崔正军
瘢痕形成是各种组织损伤及手术后伤口愈合的自然结局。但瘢痕的过度生长会造成相应部位不同程度的外形改变和功能异常,严重影响美观和生活质量。瘢痕的过度生长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这是目前瘢痕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瘢痕疙瘩:人体皮肤和角膜组织形成的一种很厚的瘢痕,它越过原始伤口的界限向正常皮肤或角膜扩展,生长。
一、 流行病学
1.发病率
瘢痕疙瘩:4.5%-16% 非洲:6.2% 美国: 1.5%
2.种族
黑人>亚洲人>白人
原因: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SH)的代谢异常。
3.年龄
年轻人>老年人
原因:年轻人易受伤; 年轻人皮肤张力大; 年轻人合成胶原能力强
4.部位
最易感区:胸前区、上背区、三角肌区
次易感区:胡区、耳垂、上肢、头皮、前额
不易感区:下背部、腹部、面部中央、生殖器、手足掌、乳晕区
5.性别
男女差异不大
真正大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很少,很多问题仍不清楚。
二、 病因学研究
1.张力
高张力皮肤可以是不正常瘢痕形成的原因
2.细胞学
主要关于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研究。
(1)生长:体外实验无差异
(2)胶原合成能力: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
20 : 3 : 1
(3)向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瘢痕疙瘩短暂增高,增生性瘢痕则持续存在。
(4)细胞凋亡: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正常瘢痕
3.生物化学
羟脯氨酸、胶原酶、前胶原酶、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等
4.免疫学
有人认为瘢痕形成是免疫反应的结果,各种免疫球蛋白均较正常皮肤高。 关于细胞因子对瘢痕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确切知道γ-IFN对瘢痕有抑制作用。
5.基因水平
P53、Bcl-2等。
三、 诊断
1.诊断标准
目前尚没有诊断的金标准,主要靠临床和病理检查,但准确性较差。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在损伤和手术后不久发生 时间不确定
局限在损伤区 超过原始损失界限,侵入正常皮肤
随时间自发地变平 绝少减退,可以出现中央萎缩
常见于跨越松弛皮肤张力线及屈肌面 好发于胸前区、上背区、三角肌区
胶原大量增生呈结节状 较厚的玻璃样胶原
缺乏粘液样基质 粘液样基质
2.瘢痕的检测
肥大细胞、纤维连结蛋白、羟脯氨酸、糖胺聚糖、自由基、蛋白多糖体、T
淋巴细胞等。
四、 治疗
1.物理疗法
(1)压力:至少大于24mmHg
原则:早、紧、持久
原因:缺血、缺氧
(2)放疗:主要用于瘢痕疙瘩,时间在手术后2天或创面愈合时,我科采
用前者。
X射线:总照射量15Gy-18Gy,2周内完成;
β射线:总照射量15Gy -24Gy,2-3周内完成。
(3)激光:原因:封闭0.5mm的小血管和神经末梢,引起周围微小组织
的坏死。
(4)冷冻
(5)超声
2.药物疗法:
(1)激素:地塞米松、去炎松、曲安缩松等皮质内固醇药物。
原因:增加胶原的降解,减少胶原的合成。
用法:
(2)硅凝胶
(3)VitE霜
(4)秋水仙素
(5)积雪草酸
(6)其他:锌剂、康宁克通、瘢痕贴、瘢痕一贴灵等。
3.手术疗法
Z字成形、皮片移植、皮瓣转移、组织扩张术都可以利用,但应注意瘢痕疙瘩如果采用单纯手术治疗则容易复发,且越长越大。对瘢痕的处理目前有以下几种:
(1)全切
(2)瘢痕内切除
(3)削去瘢痕表面发红皮肤
4.生物疗法
转化生长因子-β1、γ-IFN
5 综合治疗
增生性瘢痕主要靠手术方法解决,但瘢痕疙瘩由于具有复发性,使得任何治疗方法的效果都不理想,目前倾向于综合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通常采用手术结合放疗或激素疗法。
6.治疗展望
(1)防治
(2)基因治疗
五、 目前研究的难点与热点
1.难点
(1)形成机制的不清楚
(2)人体实验的限制
(3)动物模型的缺乏
(4)没有诊断的金标准
(5)没有普遍有效的治疗
2.热点
(1)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
(2)胎儿无瘢痕愈合机制的研究
(3)瘢痕的基因表达
(4)瘢痕疙瘩的生物治疗
崔正军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教授 研究生导师
中华创伤学会组织修复学组 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分会 委员
河南中西医结合美容学会 副主任委员兼秘书
河南整形学会 委员
河南美容学会 委员
河南烧伤学会 委员
郑州美容学会 委员
郑州市生物医学学会 副主任委员
韩国高丽大学 客座教授
中韩美容手术共同研究合作伙伴
郑大一附院烧伤与修复重建外科 主任
地址:郑州市建设东路一号
郑州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 烧伤与修复重建外科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