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说 第九篇 关心咬指甲的孩子
2020年08月07日 8622人阅读
儿科医生说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 张月萍教授
第九篇 关心咬指甲的孩子
小冬是个10岁男孩,在妈妈的命令下,腼腆地伸出十指让我看。他把自己的指甲咬得惨不忍睹:他十指修长,但指甲只有正常长度的一半,指尖无辜地裸露着,指尖的皮肉一律向指甲退缩的方向卷曲,仿佛是为了寻求指甲的保护,却将参差不齐的指甲游离缘半埋在甲床嫩红的肉里,指尖因而变得圆钝。指甲与手指长度不成比例,好像手指末端被硬生生地削去了一段。最可怕的是,他指甲周围的皮肤颜色发暗或发红,粗糙起刺,增厚变形,甲沟增宽,有的地方正在渗血。小冬妈妈说:从4岁起他就喜欢咬指甲,都不记得给他剪过指甲,打骂、惩罚、涂辣椒水、涂黄连水都不能阻止他。
咬指甲癖 小冬是个典型的咬指甲癖患者。咬指甲癖是一种经常性的、不能自控的咬指甲动作,一般始于3~4岁儿童,属于儿童行为异常。咬指甲癖者通常只是咬十个手指指甲,偶而亦见咬脚趾趾甲者。有些咬指甲癖的孩子在精神紧张时还咬随身的其它东西,如铅笔、衣袖、手帕等。
发病率 关于咬指甲癖的发生率,我国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在美国,3~6岁儿童的咬指甲癖发生率大约为23%,7~10岁儿童的发病率在 30%左右 ,10~15岁的少年发病率在45%左右,16岁以上的青年人发病率下降至 21.5%,45岁以上成年人大约为10% 左右。伊朗人的一个社区研究显示学龄男童和女童咬指甲癖的发生率分别为20.1%和24.4%。
病因 小冬妈妈问我是不是因为缺乏某种营养才导致严重的咬指甲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咬指甲癖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仍不清楚,有的学者认为咬指甲癖仅是一种坏习惯,另一些学者认为咬指甲癖应归于神经精神类疾病。
目前公认紧张和焦虑是咬指甲癖的重要诱因,如繁重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老师或家长的责骂、与同学争执、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看惊险影片、孤独等影响情绪的事件都可使病情加重。临床分析发现部分咬指甲癖可以由婴儿期的吮指癖转化而来,或是模仿他人引起。当发现孩子经常咬指甲时,家长应该想到孩子可能处于孤独、害怕或紧张等不良情绪当中,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和互动关系,慢慢消除孩子内心的某种压力。
咬指甲癖的发生可能还与遗传基因有关。因为单卵双胞胎中若一人有咬指甲癖,另一人发生咬指甲癖的概率为66%;而双卵双胎中,这种概率则为34%,较单卵双胎明显降低。另一项研究显示:在有咬指甲癖病史的父母中,他们的孩子咬指甲癖的发生率高达60%,而在无咬指甲癖病史的父母中,孩子发生咬指甲癖的概率仅为15.5%。
并发症 家长很少专门为孩子的咬指甲行为寻医就诊,大多是在诊治其他疾病时顺便咨询一下,而且家长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十指的美观。事实上,咬指甲癖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甲沟炎和口腔感染,严重感染者会发生脓毒症;咬指甲癖对口腔卫生也极为有害:咬指甲时所用的力作用于牙齿,会引起门牙缘的小裂痕和齿龈炎,还会危害牙根。
共患病 咬指甲被认为是一种不成熟的行为,常会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社会交往和心身发育。临床研究发现:在咬指甲癖儿童中,强迫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等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咬指甲癖的儿童。
治疗 儿童咬指甲癖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家长对咬指甲癖儿童不应体罚、责骂和恐吓,也不建议给孩子指端涂药水。行为限制和心理支持是咬指甲癖的重要治疗措施。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告知孩子咬指甲的诸多不良后果,通过以奖励为主的正面引导才能最终有效地纠正咬指甲行为。当然,这是一个较长期的纠治过程,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与孩子情感交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治疗效果。对于严重的咬指甲癖患者,应由精神科医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判断有无共患病,决定是否使用相应的精神类药物。
小冬第二次来的时候,主动地伸开十指让我看。经过一个月的行为限制和对指尖皮肤的细心呵护,他十指指端的皮损正在恢复中。小冬妈妈说:以前总是骂他打他,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咬指甲对健康的危害。自从他知道咬指甲可能引起的恶果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克制自己了。现在偶尔还会咬,但已经减轻很多了。小冬从口袋里掏出一副一次性手套,他告诉我: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就戴上手套轻轻咬一下。我告诉他:能克服咬指甲的不良习惯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这说明你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将来才会有大出息。
我相信,下次复诊时小冬的手指会变得更漂亮。
【参考文献】
1. Yunhye Oh, Jungwon Choi, Yul-Mai Song, et al. Defining Subtypes in Children with Nail Biting: A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Psychiatry Investig., 2020,17(6):517-525
2. Austin W. Blum,Sarah A. Redden,Jon E. Grant. Neurocognitive Findings in Onychophagia (Pathological Nail Biting). Psychiatr Q., 2017, 88:747–753
3. Archana Singal, Deepashree Daulatabad. Nail tic disorders: Manifestations,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Year, 2017, 83(1) :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