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标准

2018年07月19日 834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诊断

㈠疾病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作为主症?)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汤山分院中医科孙振

2.西医诊断

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㈡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

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阴虚阳亢证

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3.痰瘀互结证

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二、中医治疗

本方案适于18岁以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人群,不适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㈠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眩晕(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以虚证及虚实夹杂证较为常见,单纯实证少见。其脏腑病变多在肾,以肾气亏虚证为基本证候,不同发展阶段的肾虚证伴有不同程度的动脉弹性功能下降和动脉僵硬度增加。

通过着眼于病之根本,在不同病程中识别基本证候及夹杂证候,辨证以肾虚为本,阳亢为标,本虚重于标实,治以平补肾气之法,合理应用补肾方药,以使阴平阳秘,血压平稳下降,将有可能预防亚临床血管病变和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肾气虚证)。

2.阴虚阳亢证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松龄血脉康胶囊、龙胆泻肝软胶囊、天麻钩藤胶囊。

3.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

㈡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阴虚阳亢证:可选择天麻素注射液等。

瘀血阻络证: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

㈢外治法

1.中药足浴

⑴夏枯草30g、钩藤20g、桑叶15g、菊花20g。上药制成煎剂,用时加温至50℃左右,浸泡双足,两足相互搓动,每次浴足20~30分钟,每日2次,10~15天为1个疗程。

⑵钩藤20g、吴茱萸10g、桑寄生30g、夏枯草30g,水煎取药液1500ml,加入食醋100ml,每天足浴30分钟左右,每日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⑶钩藤15g、野菊花10g、稀莶草30g、夏枯草20g、川牛膝20g、赤芍20 g、川芎15 g、葛根20 g、花椒10 g,浸泡1小时后,大火煮开,小火再煮30分钟,后下钩藤,连水带药倒入盆中,水温40℃~45℃,赤足泡药中,浸过踝部,双足互搓,每次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3天,做第二疗程。

2.耳穴疗法

⑴常用穴: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备用穴:耳神门、耳尖、肾。常用穴每次取3~4穴,酌加备用穴,以7mm×7m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之穴,贴紧后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胀痛及耳郭发热。每隔2天换贴1次,每次一耳,双耳交替,15次为一疗程。

⑵肾气亏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选用肾、枕、皮质下;痰浊壅盛证选用脾、枕、皮质下。耳穴定位:肾:在对耳轮下脚下缘;枕:在对耳屏后上方;皮质下:在对耳屏的内侧面;脾点:耳甲腔后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的中点。操作流程:①将胶布剪成0.5cm×0.5cm的小方块,将磁珠粒或生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或六神丸贴在胶布中央备用。②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药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③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5次,每次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④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3.穴位敷贴

⑴标准操作流程:①将胶布剪成2cm×2cm小方块,将吴茱萸散(吴茱萸1份,清醋1份)或清肝散(吴茱萸1份,黄连6份,清醋1份)贴在胶布中央备用;②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将贴有散剂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③疗程为4周。阴虚阳亢证:肝阳偏亢伴有头晕者,以吴茱萸、川芎颗粒剂各3g,混匀,白醋调成糊状,每天晚间临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次日去除,2周为1个疗程;肝阳偏亢伴头痛明显者,以决明子10g焙干研末,以绿茶水调成糊状,贴敷两侧太阳穴,干后更换。肾气亏虚证:吴茱萸散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痰湿壅盛证:吴茱萸散(吴茱萸1份,清醋1份)内关、丰隆、解溪穴贴敷。肝火亢盛证:清肝散涌泉、太溪、太冲穴贴敷。

⑵标准操作流程:①贴穴前充分休息;②患者取仰卧位;③选好双侧穴位,洗净擦干局部;④取生大黄2g、生石决明5g、牛膝5g、冰片0.5g诸药为末,过600目筛,适量凡士林调为糊状,等分4份,均匀涂于自粘性无菌敷料上(规格为3cm×4cm),贴于双侧穴位(4个)上,每日1次,每次贴6小时,次日对时更换,15日为1疗程,可以连续2个疗程或以上。肝阳上亢证:曲池、风池 、合谷、太冲;风痰上扰证:曲池、合谷、丰隆、太溪;肝肾阴虚证: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阴阳两虚证:曲池、足三里、气海、涌泉;气虚血瘀证:曲池、合谷、气海、丰隆。

㈣中医诊疗设备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配备多功能艾灸仪和针灸器具(针灸针、艾条、刮痧板、拔火罐等),可选用腿浴治疗器、足疗仪等中药浸浴设备。

㈤其他疗法

养生调摄方法见表1。

表1  防治眩晕(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调摄法

措施

目标

1.修体态

减重: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体质指数保持20~24kg/m2

2.节饮食

膳食限盐:北方首先将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降至8g,以后再降至6g;南方可控制在6g以下。

减少膳食脂肪:总脂肪<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增加新鲜蔬菜400~500g/d,水果100g,肉类50~100g,鱼虾类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250g/d,食油20~25g/d,少吃糖类和甜食。

3.适劳逸

增加及保持适当体力活动:一般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如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且保持理想体重,则表明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合适。

4.畅情志

保持乐观心态,提高应激能力:通过宣教和咨询,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提倡选择适合个体的体育、绘画等文化活动,增加老年人社交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5.忌烟酒

戒烟;限酒:不提倡饮酒(特别是高度烈性酒),尽可能戒酒;如饮酒,男性每日饮酒精量不超过25克,即葡萄酒<100~150ml,或啤酒<250~500ml,或白酒<25~50ml;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

6.常随诊

门诊健康教育和照顾受试者利益:主动热情服务、最大限度保护受试者利益、及时处理可能的严重不良事件、积极向受试者及其亲属或陪人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随时帮助病人解决医疗有关问题、密切与受试者的联系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㈥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合理控制合并的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

㈦护理

包括基于血压波动性日节律、月节律和年规律的调神摄生、因时起居、择时服药、排痰通腑等。

三、中医疗效评价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手段多样,主要包括内治法(复方辨证论治、单方辨病论治、单味药物治疗等)、外治法、非药物疗法(针灸、推拿、导引、气功)、护理调摄法等。除部分内治方药开展了相关临床试验和机制研究外,其他治疗措施相关研究严重不足,评价较为困难,不能被广泛认同和推广应用。因此,目前中医治疗治疗眩晕(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主流方法是内治药物,被较多认同的是基于辨证论治的复方。

同时,鉴于已公认:⑴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总危险的一部分,不仅需要控制血压,还应干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⑵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治疗措施。当前的多数复方辨治均是在综合干预的基础上进行。

相对于现代降压治疗,中医治疗眩晕(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显著优势在于有效提高收缩压和脉压达标率、延缓动脉硬化进程和改善血压波动性等,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多靶点”整体调治效应:⑴更好地改善机体的全身状态,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⑵有利于保护靶器官,如防治心脏血管重塑、肾损害、脑卒中等;⑶有助于改善合并的代谢障碍或代谢综合征;⑷更好地减少或防止降压药物不良反应,提高长期治疗依从性;⑸更好地提高了长期治疗的效价比(特别是协同降压治疗的效价比);⑹通过上述环节的综合作用,有可能更好地改善远期预后。

四、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

近期有望解决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医治疗难点:⑴明确展示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进一步控制收缩压和脉压的相对疗效优势;⑵客观体现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改善生活质量的绝对疗效优势。

为此,针对现代联合降压治疗的收缩压和脉压达标率瓶颈,充分发挥中医治疗的特色,力争将中医疗效的相对优势转化为主导地位,建立和优化适合国情的眩晕(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具体解决措施如下:

充分发挥协作分组的示范作用,选择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的1级和2级成人眩晕(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危人群,采用前瞻性治疗性队列研究方法,联合应用动态血压、诊室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等不同方法,并注重规范应用证候普适性评价量表、高血压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和普适性生活质量量表等评价方法,客观体现降压疗效和证候疗效,获取提高收缩压/脉压达标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等循证医学证据,为制定专业性中医综合防治指南奠定基础。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诊疗方案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山东省中医院制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