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异常姿势不敢见人脑起搏器手术后周围人都为他高兴
2017年09月12日 994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秦某是个刚满21岁的小伙,从1岁开始身体就表现出异常,突然四肢不自主抽搐,后来随着身体成长,秦某表现出右手腕不自主阵法性背屈,右手指伸展欠灵活,阵发性颈部想后仰,扭转,紧张时加重,休息时症状减轻,睡眠时消失。
秦某从小就一直辗转多家儿童医院治疗,有的诊断小脑发育不全,有的诊断为脑性瘫痪,吃过不少营养脑神经、补脑的药物,改善不是很明显,后来右手及颈部逐渐加重,并出现下肢行走不稳,父母也以为是脑瘫,帮助秦某做康复锻炼。
在秦某十岁的时候,秦某在外院又被诊断为痉挛性斜颈,服用安坦、氟哌啶醇治疗,效果不明显。20年来跑了好多家医院,治疗均不明显,来我院时,秦某的双侧上肢灵活性差,右手手指屈伸明显欠灵活,颈部后仰扭转明显,右下肢无力,走路右足成拖拽状。
秦某听说我科王学廉教授治疗功能性脑疾病,前来就诊,王学廉教授详细了解了秦某的病史,诊断为肌张力障碍,治疗药物较少,所有的药物也都是尝试改善,对有些病人有效,有些病人效果不佳,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尝试采用的脑起搏器治疗手术,我科治疗过梅杰氏综合征、扭转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等病例,这几种疾病也都属于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依据肌张力障碍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局限性、节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一般而言,发病年龄越早,症状可能越严重,波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越大。发病年龄越大,肌张力障碍越可能保持其局灶性。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指肌张力障碍只影响到躯体的一部分,如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等。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累及一个以上相邻部位,如梅杰氏综合征(眼、口和下颌),一侧上肢加颈部,双侧下肢等。累及一侧身体时称偏侧肌张力障碍,一般由对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累及至少一个节段,加上一个以上其他部位。
这些人症状基本都有很大改善,如果要求完全没有症状,是比较难的,秦某通过与家人商议,决定尝试手术治疗,希望可以住院评估,秦某住院之后,详细查体,身体状况良好,肢体症状异常,王学廉教授带领科室医生进行讨论,制定手术治疗方案。
手术当日,王学廉教授、李楠医生、郑朝晖医生为秦某实施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秦某身体康复良好。开机调整参数,秦某的颈部后仰扭转及右腿无力、右腿拖拽状有很大的改善,右手手指的屈伸稍有改善,可以拿筷子吃饭,但后期仍需加强康复锻炼,三个月后,秦某复诊表示,感觉效果越来越好,周围见过他的人,也都很惊奇,也为他感到高兴,他也敢出门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