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热”的内涵与诊疗

2018年10月09日 302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中医“郁热”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1.“郁热”
是指“郁而发热”。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关,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其结果是血瘀,气滞等。

2.“湿热”
是中医的专业术语,包括病因学和证候学二方面概念。
是指脾胃虚弱,湿邪内生,日久化热。还可因外感风湿之邪不去,入里化热。与机体的免疫机能降低、频繁应激、组织损伤等等因素有关。

它的症状,就是中医所谓的“湿邪”和“热邪”相兼引起。
既有头身困重,脘痞呕恶,纳呆便溏,尿浊带多,黄腻、脉滑等“湿”象,
又有身热烦躁、口渴面赤、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象。
两“象”互见而复杂多样,而治疗也就相应地要用清热化湿的中药组方服用,饮食宜“清、淡”。

3.两种病机既相互关联,又有所不同。郁热是湿热的准备阶段,湿热是组织损伤阶段,所以治疗原则有所不同。

中医认为“郁而发之”。“湿热则应该燥湿,渗湿”
无论是那种病机,治疗的同时饮食上禁食油腻、辛辣、生冷制品,保持心情舒畅。

二,阳虚气滞郁热的临床表现有什么?

1.肝郁气滞证
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肝气郁结证,简称肝郁证。
多因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所致。与肝脏瘀血、缺血缺氧为主。
当损伤到肝脏的机能时,阴损及阳,就表现为阳虚气滞证。

本证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或妇女月经失调等表现为要点。

2.气血不和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存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如果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失调,出现临床症状,就叫气血不和或气血不调。
临床表现可见胆囊炎、胆囊息肉、胆囊结石,食道贲门炎,胃炎包括反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息肉形成,十二指肠乳头炎,小肠间质瘤、回肠克隆氏病、肠结核,成人肠套叠,大肠息肉和肿瘤,肛管的痔与瘘等等。

3.肝肾不足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不足在临床会出现一系列精血不足的阴虚症象。阴损及阳,阳气也显不足。

4.湿热,见上文

5.脾肾阳虚证
外邪入里、劳倦内伤,久病虚损均可导致脾肾两脏阳气虚衰。病变波及肝胆胰系统、胃肠系统,呈现一片机能不足的表现。
久泻久利、水邪久踞,致脾肾两脏阳衰,或他脏虚损渐及于脾肾,均可造成两脏同时虚衰而为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时,脾肾两脏机能减退、运化失职,水湿停滞、阴寒内盛、全身脏腑功能失调。
脾肾阳虚,是以虚为主夹有实证之证候。主症:下利清谷、腰膝酸软、肢体浮肿、形寒肢冷。

临床表现:下利清谷或久泻滑脱或五更泄泻,少腹冷痛,腰膝酸软,小便不利、面目肢体浮肿,甚则腹胀如鼓,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三,常见的脏腑郁热的中医治疗

春季人体阳气开始升发,积蓄了一个冬季的郁热从内外发,容易表现一系列脏腑郁热的症状。
中老年人易表现郁热,这与中老年人怕冷,身体机能衰退,造成体内热量难以散发有关。另外,有人喜冬季进补,盲目食用很多大热大补之品,形成郁热。

郁热积聚于不同脏腑有不同的症状,与气血不和有关:
聚于肺部可见咳喘、咽喉干痛、口干舌燥等
聚于心脏可见口腔溃疡、心烦失眠、心律不齐等。

1.心脏郁热
中老年人心脏不好或长期失眠,容易产生心脏郁热,
表现为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干,大便干结或口舌生疮。

治则:清心泻火,凉血滋阴。
处方:
黄连、黄芩、远志、莲子心、栀子各8克,生地15克,丹皮、连翘、竹叶各10克,生石膏20克,元参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 剂。

2.肝脏郁热
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表现为头痛,眩晕,口干口苦,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耳鸣耳聋等。

治则:清肝泻火。
处方:
龙胆草、黄芩各8克,柴胡、白芍、郁金、丹皮、黄柏、元胡、香附、佛手、川楝子各10克,生地15 克,元参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 剂。

3.脾脏郁热
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肉,酿湿生热所致。
表现为腹部痞闷,食欲不振,恶心欲吐,肢体困重。

治则:健脾除湿。
处方:
党参、茯苓、半夏、神曲、莱菔子各12克,柴胡、白术、陈皮、香附、砂仁、苍术各10克,苏叶8 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 剂。

4.肺脏郁热
多因温热之邪从口鼻而人,或风寒入里化热,内壅于肺所致。
表现为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促,甚至胸痛、哮喘。

治则: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处方:
桔梗、连翘各12克,鱼腥草、金银花各20克,黄芩、前胡、浙贝母、半夏、杏仁、苏子各10克,莱菔子、蒲公英各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口1 剂。

5.肾脏郁热
指肾脏气血亏虚而不畅,郁而化热之症。

可表现为腰酸腰痛,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心胸烦热,手足心热等。

治则:补肝肾,滋阴清热。
处方:
山萸肉、黄精、元参、沙参、麦冬、知母、黄柏各12克,熟地、山药各20克,泽泻、丹皮各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 剂。

6.大肠郁热
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等引发。表现为腹痛、大便不爽快或泄泻,色黄而臭。

治则:调和肠胃,清热利湿
处方:
苏叶、木香、陈皮、半夏、黄芩、元胡各10克,黄连8克,白芍、茯苓各15克,蒲公英20克,白头翁、秦皮各12克,甘草6克。

7.小肠郁热
多由心热下移小肠所致。
表现为心烦口渴、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等。

治则:清热泻火,凉血利尿。
处方:
海金沙30克,扁蓄、瞿麦、竹叶、黄柏各10克,金钱草、蒲公英、金银花、生地各20克,丹皮、猪苓、赤勺各12克,通草、甘草各6 克,灯心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 剂。

四,中医“营分郁热”什么意思?
1.中医讲人体的免疫能力,以卫气营血辨证来表达、分类。
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心包证等多种证候,以反映外感温热病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型,以及邪正斗争的形势,从而揭示外感温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为治疗提供依据。
卫气营血辨证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丰富了外感热病学辨证论治的方法。

2.本证以热入营分,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特征。从气血不和发展而来,伴有组织结构、机能的损害。

温热之邪侵入营分,营阴受损,故表现为身热夜甚,为营分证主要热型。

热盛伤津则口渴,但由于营阴蒸腾,其口渴一般不欲饮,或少饮;
营阴通于心,热入营分,心神被扰则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
营分之热波及血分,则斑疹隐隐;
热入营分,营阴蒸腾则舌红绛;
脉细数为热实之中已有虚象。

五,胃痛、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中。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柴胡、当归、白芍、薄荷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栀子清肝泄热,
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和中健胃。
左金丸中黄连清泄胃火,吴茱萸辛散肝郁,以补原方之未备。

若火邪已伤胃阴,可加麦冬、石斛。
肝体阴而用阳,阴常不足。郁久化热,易伤肝阴,此时选药应:
远刚用柔,慎用过分香燥之品,宜选用白芍、香橼、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也可与金铃子、郁金等偏凉性的理气药,或与白芍、甘草等柔肝之品配合应用。
若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见吐血,并出现脘腹灼痛痞满,心烦便秘,面赤舌红,脉弦数有力等症者,可用《金匮要略》泻心汤,苦寒泄热,直折其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