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男童命悬一线,只因一颗“巴坦木”坏了事
2022年01月25日 786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叮……叮……”
2022.1.22凌晨时分,儿童耳鼻喉科值班医生像往常一样接起值班手机急诊电话,是医务科打来的:
“快点下来,120急诊转运送来一个6岁小孩,吃东西卡住了,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不到90%!”
王医生匆忙赶到急诊,发现一个小孩躺在急诊床上吸着氧气,呼吸费力明显,面色有点苍白,嘴唇发紫,还不时地发出咳的声音。
王医生见情况不妙立即联系了上级医生并通知手术室准备急诊手术。
(气管及右侧主支气管被堵住)
详细询问病史才得知,小孩晚上11点的时候,吃了一些巴坦木,吃完之后就跟姐姐追打、跑跳了一阵,之后躺在床上突然出现呕吐,同时出现呛咳,小孩当时口唇发绀、面色青紫,意识模糊,家属慌忙之中使用了抠喉催吐,把手指头也咬伤了,过了一会,人是醒过来了,但还是呼吸费力。
(内镜下见气管及右侧主支气管堵塞)
家属几近崩溃,立即抱着孩子来到宝安区的一家三甲医院,值班医生告知家长,孩子卡了异物,需要转去深圳儿童医院或者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那里才有专门的儿童耳鼻喉科,而且深圳儿童医院距离较远,孩子病情危急,所以只能用救护车转来我院。
在完善了术前准备之后,我们立即给孩子施行了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
(手术中)
术中见患儿的右侧主支气管及左侧的部分支气管被异物堵住,血氧饱和度也极不稳定,在麻醉医生的密切配合下,钟建文主任凭借丰富的经验快速将异物取出,孩子转危为安。
(取出的巴坦木碎块)
在我国,气管、支气管异物占0-14岁儿童意外伤害的7.9%-18.1%,约80%的患儿好发年龄在1-3岁。
异物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城乡和季节分布特征,男性多于女性,农村远高于城市,冬春季节多于夏秋季节。
常见的异物有花生米、瓜子、和豆类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异物阻塞等引起意外窒息而死亡的儿童近3000名,然而面对小儿气道异物,不少家长仍然存在误区。
一、预防宣教
(一)家庭教育
教育儿童不要养成口内含物的习惯;
当口含食物时,不要引逗儿童哭笑;
发生呕吐时,应把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
咽部有异物时设法诱导其吐出,不可用手指挖取;
小于 3 岁儿童应尽量少吃干果、豆类。
(二)家庭物品的安全摆放
小件物品应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年幼儿童需在监护下玩耍。
二、院前紧急处理
气管异物的院前急救,对挽救患儿生命,缓解窒息.为异物取出赢得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一)徒手急救
适用于误吸异物出现呼吸困难、窒息时。
1.上腹部拍挤法:(海姆立克式法,图 1 ) :
适用于 l 岁以上的儿童,注意操作的力度,可反复 5 ~10次。用力过猛或操作不当有导致腹腔和胸腔脏器损伤的风险。
1 上腹部拍挤法
2 .拍背法(图 2 ) :
适用于 1 岁以下的婴儿。注意头低于杠体,可重复多次。
图2 拍背法
(二)转运
一旦发生异物吸入则应迅速将患儿送至有条件取气管异物的医院。
途中注意尽量减少各种刺激,避免患儿哭闹、咳嗽,保持安静。
若患儿出现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发绀、意识障碍,可用16号针头环甲膜穿刺,暂时缓解窒息状态。
疫情是大局,生命是根本,我们一定要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同时注意减少意外伤害,让小朋友们开开心心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