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术——肝血管瘤的最佳微创治疗手段之一
2018年10月29日 863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肝血管瘤概述
肝血管瘤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因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居民自身健康意识的增长,肝血管瘤的被发现率越来越高。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临床症状,同时肿瘤生长速度缓慢,因而大多无需外科干预。然而,部分直径较大的血管瘤会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致使肝脏张力增加,有引发肝脏破裂的危险。既往的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治疗,但外科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对肝脏损伤较大,难以满足目前临床需求。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已经成肝血管瘤的重要治疗方式。
肝血管瘤的主要症状
肝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当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
1.腹部包块:腹部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血管杂音。
2.胃肠道症状:右上腹隐痛和/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3.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
4.肝血管瘤破裂出血: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
5.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其发病机制为巨大血管瘤内血液滞留,大量消耗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Ⅱ、V、Ⅵ和纤维蛋白原,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可进一步发展成DIC。
肝血管瘤治疗原则
到目前对于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肝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畸形,其发病可能与雌性激素的分泌异常存在关系。对于肝脏血管瘤的是否需要进行治疗存在争议,但对于瘤体过大或位置表浅者多建议实施干预治疗。临床上一般认为超过5cm较大的血管瘤,或者有症状的血管瘤一般需要治疗。
为什么动脉栓塞术是肝血管瘤的最佳微创治疗手段?
肝血管瘤没有有效的药物,而肝血管瘤的发病又以女性为多,传统手术对人的创伤很大,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如果腹部有一条20厘米的切口疤痕,可能对于她一生都是难以磨灭的痛苦。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栓塞术已经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重要方式。肝血管瘤是由动脉供血的,若出现栓塞物滞留或将腔窦进行填塞,则会导致血栓形成,继而将肿瘤转变成纤维瘤结构,最终引起肿瘤体积的缩小,同时也不会导致破裂出血情况的发生,而这也是介入栓塞在治疗肝血管瘤的病理原理。有大量文献表明,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临床有效率高达98.3%,且其瘤体较治疗前明显缩小,血管供血情况明显减少,均证实动脉栓塞术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案例分享
近日一个半年前进行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来复查,效果非常好,从直径9cm左右缩小到现在不足3cm,如果算体积只是以前的1/30,重要的是患者没有开刀、没有失血,仅仅一次不足30分钟创口仅有1mm的微创介入手术,就达到了这个效果。
患者小张,女性32岁,因为肝部胀痛不适就诊,CT发现巨大肝脏血管瘤有9.6*7.9cm大小,虽然是良性肿瘤,但肿瘤太大且位置靠近肋缘,随时有破裂大出血的风险,患者经过考虑,选择了介入栓塞治疗。
从CT扫描结果看巨大肝血管瘤诊断明确,我们采用了肝动脉造影及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过右侧大腿根部仅不足1mm的穿刺口,将导管沿动脉血管送入肝动脉造影,通过造影可见巨大的典型血管瘤染色。通过微导管直接进入肿瘤的供血血管,避开正常肝脏的供血血管,在治疗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护正常的肝组织。栓塞完成后可见肿瘤内充满了用于治疗的碘油乳剂,而正常的肝组织没有受到药物作用。
三个月后的CT复查结果很震惊,以前巨大的肿瘤迅速缩小到3.2*2.8cm,患者的一切不适也完全消失了。
图为上海仁济医院徐爱民教授正在为肝血管瘤患者做动脉栓塞术